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出处:《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 其二》
宋 · 释德洪
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生死、苦乐、时间与意识等多重主题。诗人通过“刹那际”、“三世”、“颠倒想”等概念,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
首先,“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诗人提出在无法思考的瞬间,只能称之为“刹那”。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不可预测性,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接着,“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诗人进一步探讨时间的概念,提出如果不能理解“刹那”,那么如何解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性?这里暗含着对因果律和时间线性的思考。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强调了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应轻易下结论或预设结果,因为每一刻都充满了可能性。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表达了对生死的超越,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应被恐惧所束缚,而应面对生命的无常。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指出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各不相同,苦与乐、喜与厌,都是主观感受的结果。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批评了人们常有的错误观念,鼓励追求符合真理的智慧。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用梦境来比喻人生,指出我们在梦中可能经历漫长的时间,但实际上醒来后,这些只是短暂的一瞬。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强调梦醒之后,梦中的千岁时光实际上只是吃饭的时间长度,以此讽刺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误解。
最后,“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表达了对慈悲与智慧的向往,希望将这份深奥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并以此实践菩萨道的四大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整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佛教哲学的精髓,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