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出处:《诗偈 其七十四》
唐 · 庞蕴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
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
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
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
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
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注释
有人:指代某类人。有所知:懂得一些道理。
有事:指世间的各种事务。
是非:对错、好坏。
闻道:听说真理。
无相理:没有固定的形式或形象。
心执:内心坚信。
不生疑:不会产生疑惑。
五岁:年龄。
祇作:只是。
阿孩儿:小孩。
将拳:紧握拳头。
百年:一生。
不肯离:不愿放弃。
假花:比喻虚假的事物。
端正:外表好看。
究竟:到底。
不充饥:不能满足需求。
都缘:全是因为。
痴孩子:愚蠢的孩子。
不识:不明白。
权宜:暂时的权宜之计。
如来:佛教中的佛。
无相理:真理无固定形态。
有作:任何形式的表现。
尽皆非:都不是真实的。
翻译
有人懂得世间道理,世间也有对错之事。听说真理没有固定的形式,心中坚持就不会产生疑惑。
年纪到了五岁也不再长大,只像个无知的孩子。
他们紧握拳头,把真理当作宝贝,一生都不愿放开。
虽然假花外表端庄,但终究无法满足人的饥饿。
这一切都因为那些愚蠢的孩子,不明白这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如来的真理没有形式,任何形式的表现都不是真实的。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名为《诗偈(其七十四)》。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融合了禅宗思想与日常生活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达观的哲理。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开篇即点出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争论和判断,但紧接着,“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表明诗人对于这些纷争采取了一种超然的态度,通过佛法的修行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不再为世间的是非所困扰。
“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这两句则是对孩童纯真无知的一种描绘,孩子的行为无暇他想,只是一味地依附于母亲,这种天真的情感在诗人看来,是一种难得的珍贵。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这一句则是通过对比真假花朵来表达,即便是精美的假花,也无法替代真正生命的滋味,这里的“不充饥”隐喻了对精神真谛的追求。
最后,“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诗人通过自嘲,指出自己过去对于世间种种争执和判断的执着是一种不解佛理的愚蠢,如今明白了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不实的。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领悟与生活情感的细腻表达,既有对尘世纷争的超脱,也有对生命真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