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树密重重,灵蕉带雨浓
出处:《祭芭蕉龙》
清 · 牛焘
藤树密重重,灵蕉带雨浓。
何人曾梦鹿,此地旧潜龙。
云气终朝幻,泉源一脉钟。
神来无殿宇,山半绿苔封。
何人曾梦鹿,此地旧潜龙。
云气终朝幻,泉源一脉钟。
神来无殿宇,山半绿苔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神秘而幽静的自然景象,通过对藤树、灵蕉、云气、泉水等自然元素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中“藤树密重重,灵蕉带雨浓”两句,以藤树与灵蕉作为主体,通过“密”和“浓”两个字,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神秘色彩。藤树的茂密与灵蕉在雨中的浓重,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湿润与生机,也暗示着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
“何人曾梦鹿,此地旧潜龙”两句,运用了梦境与历史的隐喻,表达了对过去与未来的遐想。梦鹿可能象征着某种美好的愿望或未实现的梦想,而“旧潜龙”则可能暗指这里曾经有过非凡的历史或传说,或是某种潜在的力量。这种对比,既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云气终朝幻,泉源一脉钟”描绘了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景象,以及清澈的泉水从不间断地流淌,仿佛是大自然的心跳。这两句通过“幻”与“钟”这两个词,分别表现了云气的瞬息万变和泉水的恒久不变,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和谐对比,体现了自然界中既变化又永恒的辩证关系。
最后,“神来无殿宇,山半绿苔封”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没有宫殿庙宇供奉,却有绿苔覆盖的山半,暗示了自然界的神圣与庄严,无需人为的建筑来彰显其价值。这里的“神来”,既可理解为自然界的神灵,也可解读为诗人内心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