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容丽华滋,百草不相放
出处:《下何岭》
明 · 郑善夫
云居不可升,塞型眇天上。
讽然下何岭,歘若坠青嶂。
数日愁险艰,及此爱平旷。
林墟相维亘,川原亦排荡。
春容丽华滋,百草不相放。
踌躇谷鸟喧,坐失青藜杖。
山中胜事繁,林叟重揖让。
岂无山水癖,筋力故莫彊。
栗里在人境,君子有末尚。
讽然下何岭,歘若坠青嶂。
数日愁险艰,及此爱平旷。
林墟相维亘,川原亦排荡。
春容丽华滋,百草不相放。
踌躇谷鸟喧,坐失青藜杖。
山中胜事繁,林叟重揖让。
岂无山水癖,筋力故莫彊。
栗里在人境,君子有末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高处下至低地的过程与所见之景,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云居不可升,塞型眇天上”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云层之高,仿佛与天相接,难以攀登。接着“讽然下何岭,歘若坠青嶂”则描述了从高处迅速降至低地的情景,如同从青色的山峰上坠落一般。通过这一过程,诗人表达了从高到低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
“数日愁险艰,及此爱平旷”两句,诗人回顾了之前登山的艰难与忧虑,但当真正到达平地时,却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喜爱。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林墟相维亘,川原亦排荡”描绘了广阔的林地和河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广阔。“春容丽华滋,百草不相放”则赞美了春天的美丽,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踌躇谷鸟喧,坐失青藜杖”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与宁静,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登山经历的怀念。“山中胜事繁,林叟重揖让”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士生活的尊重和敬仰。
最后,“岂无山水癖,筋力故莫彊”表明了诗人虽有对山水的喜爱,但身体条件限制了他深入探索自然的愿望。“栗里在人境,君子有末尚”则以陶渊明的“栗里”寓指理想中的隐居之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