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出处:《寄兵部任畹郎中》
唐 · 陈陶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剑浦:地名,可能指代某处清幽之地。豆蔻:一种植物,此处比喻青春年华。
廊庙器:比喻国家的重要人才。
薜萝:藤蔓植物,象征未仕或隐居的生活。
橘柚:南方特产,象征南方。
魁罡:星宿名,象征北方或高位。
昌时:盛世,繁荣的时代。
遗逸:隐逸的人才,未被发现或重用的贤才。
灵均:屈原的字,这里借指忠诚而不得志的贤者。
翻译
常常怀念剑浦的清静,豆蔻花开映照十二个春天。如同美玉已成国家栋梁,涧边松树依然保持着野生状态。
虽然我们都生长在南方,但心中始终感到与北方的星辰有差距。
希望在盛世推荐那些隐逸的人才,不要让后人长久地凭吊像屈原那样的英灵。
鉴赏
此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常思剑浦越清尘,豆蔻花红十二春。"开篇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时常怀念那清澈如洗的剑浦,以及豆蔻花盛开的情景,这些都是对过去美好记忆的回味。而“十二春”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积累。
"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诗人通过对昆玉(即美石)和涧松(溪边之松)的描写,展示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文明的对比。昆玉被雕琢成廊庙中的器物,显示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涧松依旧保持着其天然形态,体现了一种野性与自由。
"虽同橘柚依南土,终愧魁罡近北辰。"此处诗人以自身比喻为橘柚,虽然同样生长在南方的沃土之上,但心中却有着对北方星辰的向往和追求,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满足和更高的志向。
"好向昌时荐遗逸,莫教千古吊灵均。"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希望在盛世之中能够推荐那些被世人忽视的贤才,同时告诫不要让后世仅仅是为了哀悼而记住某些人物,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历史评价的深刻理解。
总体来看,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功底,还透露了其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