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孟子心未灰,凡百君子诗可裁
龙飞在天随百雷,蟒衣玉带晏清陪。
有羹可遗荅涓埃,高凉墓水黄猿哀。
谷异死同趋夜台,慈乌哑哑伤痛哉。
负土封丘如黄能,长楸森森手自栽。
寺人孟子心未灰,凡百君子诗可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黎太监的永思之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黎太监生前事迹的追忆与怀念。诗中运用了龙、蟒、雷、玉带、高凉墓水、黄猿、谷异、夜台、慈乌、负土、长楸、寺人孟子等形象,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融入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首句“大家东征逐子回,子如从龙母当来”,以“大家”代表黎太监的追随者,形象地描绘了黎太监东征西讨的壮阔场面,同时暗示了其子或重要人物的归来,预示着某种重要的事件或转折。
“龙飞在天随百雷,蟒衣玉带晏清陪”,通过“龙飞在天”象征黎太监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百雷”则增加了场面的壮观感,而“蟒衣玉带”则是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显示了黎太监的尊贵身份。“晏清陪”则可能指黎太监身边围绕着众多的忠诚之士,共同维护他的威望和地位。
“有羹可遗荅涓埃,高凉墓水黄猿哀”,这里使用了“羹”、“涓埃”等词,可能是指黎太监生前的恩泽和贡献,以及死后人们对他怀念之情的表达。高凉墓水和黄猿的哀鸣,则是通过自然界的哀悼,进一步强化了对黎太监去世的悲痛之情。
“谷异死同趋夜台,慈乌哑哑伤痛哉”,“谷异”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人或事物,而“趋夜台”则暗示了共同走向死亡的命运。慈乌的哀鸣,再次强调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负土封丘如黄能,长楸森森手自栽”,“负土封丘”描述了为黎太监建造陵墓的过程,而“黄能”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强调了陵墓的庄重与宏伟。长楸的“森森”则描绘了陵园的庄严气氛,而“手自栽”则体现了黎太监生前的亲力亲为,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寺人孟子心未灰,凡百君子诗可裁”,最后两句提到寺人孟子(可能是指诗人或记录者)的心中对黎太监的怀念并未消散,表达了对黎太监的深切怀念之情,并暗示了后人可以通过诗歌来铭记和传承黎太监的事迹和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黎太监生前事迹的追忆和对逝去的哀悼,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