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出处:《观李琼处士画海涛》
唐 · 齐己
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
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
昔年曾要涉蓬瀛,唯闻撼动珊瑚声。
今来正叹陆沉久,见君此画思前程。
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
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
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
昔年曾要涉蓬瀛,唯闻撼动珊瑚声。
今来正叹陆沉久,见君此画思前程。
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
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巨鳌:巨大的海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长鳅:细长的泥鳅,这里形容海中生物活跃。
狂涛颠浪:形容波涛极其汹涌。
李琼:可能指代画中高手或画家。
造化本:自然的本源,创造万物的根本。
都卢:全、整个,此指全部自然景象。
秋毫端:秋天鸟兽的细毛尖端,比喻极细微之处。
一挥一画:描绘动作,指作画时的每一笔。
筋骨:比喻画中物象强健有力。
滉漾:水波动荡的样子。
大鲸臬:大鲸的比照,形容画中物的巨大与壮观。
叶扑仙槎:叶子拍打神仙乘坐的木筏。
骊龙窟:黑龙的洞穴,喻深邃神秘之地。
昔年:往昔,从前。
蓬瀛:蓬莱和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撼动珊瑚声:形容海底世界的奇妙声音。
陆沉:比喻国家或地区沉沦,不兴盛。
前程:未来的路程,引申为未来的希望或目标。
千寻万派:形容河流众多,源远流长。
海门山:泛指海边的山,不一定特指某一座山。
涛头白:浪花因冲击变得雪白。
钱塘城:即杭州,以钱塘江潮闻名。
罗刹石:传说中的恶鬼之石,此处形容水势凶猛。
雷霆:形容水声如雷鸣般轰响。
翻译
巨大的海龟翻滚,长鳅跳跃,疯狂的波涛汹涌,巨浪滔天。李琼仿佛掌握了自然的奥秘,将浩渺世界缩绘于细微笔尖。
每一笔一画都充满力量,如鲸鱼在水中激荡,气势磅礴。
树叶拍打仙舟摇晃似要沉没,下方似乎是黑龙的巢穴。
往昔渴望跨越仙境蓬莱瀛洲,只听到珊瑚摇动的声响。
而今感叹陆地沉寂已久,观此画让我怀念起那远大的志向。
江河汇聚,其功绩深不可测,海边的山峰虽小,浪头却白沫飞溅。
这画面让人误以为是钱塘江畔,罗刹石下雷鸣般的潮水奔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李琼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一幅关于汹涌波涛的画作。诗中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画中的海浪之巨大与动态,以及画家的高超技艺。
"巨鳌转侧长鳅翻,狂涛颠浪高漫漫"一句,以“巨鳌”(即大龟)与“长鳅”(即大鱼)比喻海浪的巨大和翻腾状,形象地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波涛。
接下来的"李琼夺得造化本,都卢缩在秋毫端",则表明李琼掌握着创造自然之本源的能力,其笔法精妙到如同细小的“秋毫”(即极细微的毛发)。
"一挥一画皆筋骨,滉漾崩腾大鲸臬"进一步强调了李琼画作中的力量与生命力,每一次挥洒都充满了动感和结构感。
"叶扑仙槎摆欲沉,下头应是骊龙窟"则描绘了波涛之中仿佛有巨大生物(“骊龙”)潜藏其间,这种想象力增添了画作的神秘性和深度。
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回忆起往昔曾经想要涉足探索这类汹涌波涛,然而只是听到了如同撞击珊瑚的声音。现在面对李琼的画作,不禁感慨时间已久,而画中的意境却让人联想起过去的壮阔。
最后几句"千寻万派功难测,海门山小涛头白。令人错认钱塘城,罗刹石底奔雷霆"则表达了对这幅画技艺之高超、构思之宏大无边的赞叹,甚至连“海门山”和“钱塘城”的壮观景象也被融入其中。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李琼艺术成就的一种颂扬,也是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表现大自然力量与美感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