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
出处:《腊夜普明寺睡觉二首 其一》
宋 · 杨万里
旅梦忘为客,檐声忽唤愁。
亲庭未差远,佛屋不胜秋。
只么功名是,如今悟解不。
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
亲庭未差远,佛屋不胜秋。
只么功名是,如今悟解不。
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
注释
旅梦:旅行的梦境。忘:忘记。
为客:作为客人。
檐声:屋檐下的雨声。
忽:突然。
愁:忧愁。
亲庭:故乡。
未差远:并未离得太远。
佛屋:佛寺。
不胜秋:经受不住秋天的凄凉。
只么:只是。
功名:追求功名。
是:就是。
悟解:领悟理解。
十年行路:十年的漂泊。
饱:劳累。
遣:派遣,此处指希望。
吾休:让我停下来。
翻译
旅行的梦境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客人身份,屋檐下的雨声突然唤起了我的忧愁。故乡并未离我太远,但佛寺的秋天却显得格外凄凉。
一直以来,我都执着于功名,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解脱之道。
十年来漂泊劳累,又有谁能不希望我能停下来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腊夜普明寺睡觉二首(其一)》。诗人在腊月(农历十二月)的一个清冷的夜晚,在普明寺中安然入睡,借此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旅梦忘为客,檐声忽唤愁。”这里,“旅梦”指的是远行的梦想或是游子的生活,而“忘为客”则显示诗人已经淡然对待这种漂泊生涯。檐声,即屋檐滴水的声音,通常象征着寒冷和孤寂,但在此却被赋予了唤起愁绪的意味。
“亲庭未差远,佛屋不胜秋。”诗人提到“亲庭”,即是家乡或亲人之所在,而“未差远”则表明虽然身处远方,但心中对家的思念并不遥远。接着,“佛屋”指的是寺庙,这里用以比喻诗人的精神避难所。然而,尽管如此,“不胜秋”却透露出一种无法抵抗秋天萧瑟之气的无力感。
“只么功名是,如今悟解不。”“只么”是一种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何必”。诗人在这里质疑功名的意义,似乎在表达对功名利禄的一种超然态度。后半句“我如今悟解不”,则是说现在才明白过来,对这些世俗追求已经有了一定的领悟和解脱。
“十年行路饱,谁不遣吾休。”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长时间奔波劳碌的反思。在经历了十年的辛勤努力后,感到身心俱疲,渴望得到休息。这里的“谁”是泛指,对于那些能够赋予自己安宁的人或事物表示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寺庙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一种超脱与解脱,以及对精神自由和内在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