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天姥髻,朵朵带春苔
出处:《登娥避峰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一啸白云开,群峰面面来。
梯从秦望转,衣拂赤城回。
花捲千岩雪,泉鸣万壑雷。
芙蓉天姥髻,朵朵带春苔。
梯从秦望转,衣拂赤城回。
花捲千岩雪,泉鸣万壑雷。
芙蓉天姥髻,朵朵带春苔。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登峨眉峰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首句“一啸白云开”,以一声长啸打破了云雾的静谧,仿佛是诗人的豪情壮志,驱散了周围的云层,展现出一片开阔的视野。接下来的“群峰面面来”,则以动态的手法描绘了群山围绕的壮观景象,仿佛群峰在向诗人迎面而来,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
“梯从秦望转,衣拂赤城回”两句,进一步描述了登山的过程。秦望山与赤城山作为登山途中的地标,不仅体现了登山的艰难与险峻,也暗示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里的“梯”字形象地描绘了登山时需要借助的阶梯或绳索,而“衣拂赤城回”则生动地表现了登山者在攀爬过程中衣物被山风拂过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也体现了登山者的坚韧与勇敢。
“花捲千岩雪,泉鸣万壑雷”两句,通过“花卷”与“泉鸣”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山间春日的生机与活力。花朵如同画卷般展开,覆盖在千岩之上,雪白与鲜艳交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景。而泉水则在万壑之中奔腾,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既展现了水的灵动与力量,也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活力。
最后,“芙蓉天姥髻,朵朵带春苔”以“芙蓉”比喻山峰,将它们比作天姥山的发髻,点缀着春日的绿苔,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山峰的美丽,也赋予了它们生命与活力,仿佛每一座山峰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生机勃勃。
整首诗通过对登山过程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