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磨砻非匠琢,敢将烧玉辨于阗
出处:《秋闱校士呈两主考并诸同寮》
明 · 黎兆鏊
建陵城里锁秋烟,奎庭论文太史前。
暗索骊黄呈伯乐,浪寻星宿问张骞。
云从桂水层层浣,月出漓波正正悬。
自愧磨砻非匠琢,敢将烧玉辨于阗。
暗索骊黄呈伯乐,浪寻星宿问张骞。
云从桂水层层浣,月出漓波正正悬。
自愧磨砻非匠琢,敢将烧玉辨于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考场的肃穆与文人雅集的氛围。首联“建陵城里锁秋烟,奎庭论文太史前”,以“建陵城”和“奎庭”点明地点,秋烟锁城,营造出一种深沉而静谧的环境,而“论文太史前”则暗示了文人聚首,探讨学问的场景。
颔联“暗索骊黄呈伯乐,浪寻星宿问张骞”,运用了两个典故。暗索骊黄,意指在众多人才中寻找杰出者,如同伯乐相马;浪寻星宿,比喻不切实际地寻求难以企及的卓越之才,如同张骞探索未知的星宿。这两句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与对理想人才的渴望。
颈联“云从桂水层层浣,月出漓波正正悬”,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考场内外的宁静与庄严。桂水云层,象征着知识的深厚与广博;漓波月悬,则寓意着智慧的光辉与深远。这里不仅赞美了考场环境的清幽,也暗喻了考生们如繁星般闪耀的知识与才华。
尾联“自愧磨砻非匠琢,敢将烧玉辨于阗”,诗人自谦自己并非技艺高超的工匠,却敢于鉴别珍贵的玉石。这里以“磨砻”、“匠琢”、“烧玉”、“辨于阗”等词汇,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谦逊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主考官和同僚的尊敬与信任,希望他们能公正地选拔人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考场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才选拔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教育与人才选拔的重视,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谦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