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社久虚三岁约,探怀留得九秋诗
出处:《挽邓魏公》
明 · 成鹫
摇落徒增楚客悲,西风吹折邓林枝。
如何上国观光日,正是先生易箦时。
入社久虚三岁约,探怀留得九秋诗。
池花开后篱花发,惆怅溪头更待谁。
如何上国观光日,正是先生易箦时。
入社久虚三岁约,探怀留得九秋诗。
池花开后篱花发,惆怅溪头更待谁。
鉴赏
这首挽诗《挽邓魏公》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以“摇落”开篇,借自然界的凋零景象象征生命的衰败,引出楚客之悲,即古人常以楚地的悲凉景色来表达哀伤之情。接着,“西风吹折邓林枝”一句,既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也暗喻着邓魏公的离世,如同邓林被西风摧折一般。
“如何上国观光日,正是先生易箦时。”这两句对比强烈,上句描述的是生前的荣耀时刻——上国观光,即在国家的盛大活动中受到瞩目和尊敬;下句则指出,正是在这样的高光时刻,邓魏公却离开了人世,表达了对逝者命运的无奈与惋惜。
“入社久虚三岁约,探怀留得九秋诗。”这里提到“入社”,可能是指加入某个学术或文学社团,暗示邓魏公在生前曾与友人有过深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但遗憾的是,他未能见证三周年纪念活动的举行。而“九秋诗”则可能指的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创作的诗歌,留下了一段精神的遗产。
最后一句“池花开后篱花发,惆怅溪头更待谁。”以自然界的循环更替,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有限,表达了对邓魏公离去后的空虚与失落感。池花与篱花相继开放,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待谁”则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探讨,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