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乃隐非时,唯应喧可避
出处:《题吏隐堂》
宋 · 梅尧臣
新堂生虚明,未悟追隐吏。
无乃隐非时,唯应喧可避。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
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
无乃隐非时,唯应喧可避。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
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新堂:新建的堂屋。虚明:空旷明亮。
追隐吏:追寻隐逸之人。
无乃:恐怕是。
非时:不合时宜。
喧可避:喧嚣可以躲避。
伤根:伤害根部。
种竹:种植竹子。
改翠:改变翠绿。
床中:床边。
置:放置。
素琴:未经装饰的琴。
陶潜意:陶渊明的心境。
翻译
新堂初建空旷明亮,未曾领悟要追寻隐逸之士。隐居或许不合时宜,只有喧嚣能让人暂时躲避。
移动花朵勿伤其根,种植竹子保持常青。
在床头放置一张素琴,也体现了陶渊明的心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题吏隐堂》,通过对新堂的描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新堂生虚明",描绘了吏隐堂的清新明亮,暗示着此处环境的宁静与脱俗。"未悟追隐吏",诗人表示自己虽置身此地,但尚未完全领悟到隐逸之人的生活态度。
"无乃隐非时",诗人质疑是否在现代社会中选择隐居是适宜的,暗示了他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思考。"唯应喧可避",则强调隐居是为了逃离尘世的喧嚣,寻求内心的平静。
"移花莫伤根,种竹不改翠",这两句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保持事物本质和初心的重视,即使在改变环境中,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原有的生机。
最后两句"床中置素琴,亦见陶潜意",诗人通过提及陶渊明,表达出对这位古代隐士的敬仰,并表明自己在吏隐堂中放置素琴,也是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过上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借题发挥,体现了梅尧臣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