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出处:《雨中春山》
宋 · 杨万里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谁作:创作。春山:春天的山景。
新幛子:新的屏风。
尖峰:山峰的尖端。
天为纸:把天空当作纸张。
点缀:装饰。
八九山:七八座山。
山外:山的外面。
惨淡:模糊不清。
远山昏:远处的山峦昏暗。
长松:高大的松树。
青到云:青翠直入云霄。
嫌:嫌弃。
松色太青:松树的颜色太鲜艳。
旋:立刻。
粉笔轻轻盖:用粉笔轻轻覆盖。
须臾:片刻。
粉淡:粉笔痕迹变淡。
松复青:松树颜色恢复。
至竟:最终。
描不成:无法描绘完成。
翻译
谁人绘制了春天的新屏风,以尖锐的山峰为笔,天空为纸张。近看画有八九座山峦,而山的背后还有遥远的三万里江山。
纸上的山影模糊,远处的山峦显得昏暗,上面绘有直达云端的苍翠松树。
自己觉得松色过于鲜明,于是拿起粉笔轻轻涂抹。
片刻间,粉笔痕迹淡去,松树颜色重现,但最终未能完整描绘出远方的山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景的画面,通过诗人巧妙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诗人的艺术追求。
“谁作春山新幛子,尖峰为笔天为纸。”开篇即设定了一个宏大的画卷,春山如同一幅新的绘画,而尖峰和广阔的天空则是大自然赋予的笔与纸。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象,也彰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想象,将近处的八九座山与远处更为辽阔的山峦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层次感和深远感。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这里“纸痕”指的是画面上的笔触,而“惨淡”则表达了一种淡远的意境。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显得朦胧,而山上的长松则直达云端,给人以清净脱俗之感。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诗人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了自我批评,觉得松树的颜色过于鲜亮,于是拿起粉笔轻轻地加以修饰。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追求完美的态度,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艺术细节的关注。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经过一番调整,原本过于鲜艳的松树颜色变得柔和起来,但即便如此,对于那远处难以描绘的山峦,诗人仍感到力不从心。这两句生动地表达了艺术家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敬畏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山色的细腻描写和个人艺术追求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象、达到精神境界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