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不谢尘嚣,亦不胶吾意
洗尽阛阓腥,阐此林壑气。
曰予炯灵台,颇已窥彷佛。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
未用死灰渠,我道故自异。
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
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
亦不谢尘嚣,亦不胶吾意。
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遒:有力、遒劲。饶舌:多话、泄露。
洗尽:清除、涤荡。
阛阓:市井、市场。
炯:明亮。
灵台:心灵、内心。
烽燧:比喻警报、混乱。
死灰:比喻过去的失败或挫折。
僻邃:深远、隐秘。
冥心:专心致志、深入内心。
胶:束缚、粘滞。
经世:治世、处理世事。
翻译
言辞简洁有力,透露深藏的秘密。洗净市井的污浊,展现出山林的清气。
我明亮的心灵之窗,已隐约察觉到一些。
名利如金鼓喧嚣,让人视听混淆。
我不愿沉溺于旧日灰烬,我的道路与众不同。
坚定信念不易动摇,如同浊流中的明灯。
浑浊不会自动澄清,除非有寄托之处。
你本不受世俗束缚,世俗却仿佛避开你。
我们共同探索,为你开辟一条深远的道路。
让心灵解脱外界束缚,潜心领悟真谛。
既不远离尘世纷扰,也不固执己见。
岂止是静心守望,世间万象皆可如此应对。
鉴赏
这首诗作于宋代,由诗人汪炎昶所作,名为《题王伯畏清心堂》。在鉴赏此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远思想和对内心修养的追求。
从“记语简以遒,饶舌泄幽秘”开始,诗人强调了言辞的谨慎与保守之重要性,警示人们不可轻易透露心中的秘密。紧接着,“洗尽阛阓腥,阐此林壑气”则描绘了一种清洁纯净的环境氛围,似乎是在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
“曰予炯灵台,颇已窥彷佛”表明诗人在心灵的高台上,对佛理有所领悟。这里的“灵台”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而“窥彷佛”则显示了诗人对佛教智慧的追寻。
“声利汹金鼓,耳目易烽燧”一句,则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心境。这里的“声利”和“耳目易烽燧”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沉醉。
“未用死灰渠, 我道故自异”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己修行之路的坚守和不随波逐流的决心。“耿耿终莫易,当如浊时水”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坚持内在信仰、不为外界干扰的态度。
“浊匪却而澄,浊自靡所寄”一句,通过水的浊与清来比喻人心的混沌与宁静。这里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在混沌不堪之中,也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清澈。
“子本不避俗,而俗若子避”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他并不逃避世俗,但世俗也无法干扰到他的内心世界。“共袖剥啄手,为子成僻邃”则展示了一种与世隔绝、专注于个人修养的生活方式。
“任物解外梏,冥心蕴真诣”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万事万物的超然态度,以及内心深处对于真理的追寻。“亦不谢尘嚣,亦不胶吾意”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脱尘世、坚持自我本真的态度。
最后,“岂但静所守,经世可如是”则总结了诗人对内心修养和生命态度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能够跨越时空、恒久不变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