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
宋 · 李石
阿师从何来,最是两肩苦。
一头载梵书,一头荷慈母。
至今江上松,东西随仰俯。
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
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
翩然紫霄上,蛰龙起雷雨。
我来悟前缘,父老指环堵。
风花即几席,经草随步武。
重栽渺生意,合抱阶尺土。
他年十八公,此地记初祖。
一头载梵书,一头荷慈母。
至今江上松,东西随仰俯。
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
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
翩然紫霄上,蛰龙起雷雨。
我来悟前缘,父老指环堵。
风花即几席,经草随步武。
重栽渺生意,合抱阶尺土。
他年十八公,此地记初祖。
注释
阿师:对僧人的尊称。两肩苦:形容肩负的重大责任。
梵书:佛教经典。
荷:承担。
江上松:象征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摩顶:佛教徒行礼时触头顶以示尊敬。
白衣仙:指修行者或仙人。
紫霄:道教中指天宫。
蛰龙:比喻潜在的力量。
环堵:简陋的房屋。
风花:形容自然景色。
经草:佛经和草木,象征佛法与自然。
合抱:两手合围的宽度,形容树木粗大。
十八公:可能指代某位尊长或后世子孙。
翻译
阿师从何处来,肩负的辛劳最深沉。一头扛着佛经,一头背负着慈母的期望。
直到如今江边松,东歪西倒随风倾。
这松树岂有情感,却铭记着佛祖的教诲。
松根下白衣仙人,日日夜夜放出祥光。
它轻盈飞升紫霄,如蛰伏的龙带来风雨。
我来此领悟前生缘分,父老乡亲指着那堵墙。
风花成为我们的坐席,经草伴我步步前行。
重新栽种生机勃发,只需小小一步之地。
将来这里,十八公会记住这是初祖之地。
鉴赏
阿师从何来,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僧人肩负重担的艰辛情景。"最是两肩苦"四字,生动表达了其辛劳与不易。梵书与慈母的对举,不仅展示了僧人的文化修养和孝道,更暗示了其内心的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
至今江上松,设定了诗歌的情境,此处之"松"已非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着时间的印记与历史的沉淀。"东西随仰俯"一句,则形象地展现了僧人在松树下的祈愿与冥想。
"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物件寄予情感的理解和信仰的虔诚。"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则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既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其超脱尘世、向往净土的心境。
接下来的"翩然紫霄上,蛰龙起雷雨"两句,以神话中的元素烘托出一番超自然的壮丽景象。"我来悟前缘,父老指环堵"则转入沉思往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宿命和世间因缘的深刻领悟。
"风花即几席,经草随步武"两句,以轻盈飘逸之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待遇事物的态度与情怀。"重栽渺生意,合抱阶尺土"则又回到现实世界,对生命的珍视与土地的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他年十八公,此地记初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先祖的纪念与尊崇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清净世界的情怀。诗中融合了自然美景、宗教信仰和个人情感,构筑出一个既有形象,又充满深意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