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
出处:《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用前韵赋别》
明 · 陈邦彦
扬舲挝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
夜竹可能知大汉,日边何处是长安。
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
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夜竹可能知大汉,日边何处是长安。
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
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邦彦所作的《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用前韵赋别》。诗中以乘船出发为背景,描绘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反思。
首句“扬舲挝鼓发江干”,生动地展现了船只启航的情景,通过“扬舲”(扬帆)和“挝鼓”(击鼓)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壮阔的氛围。接着,“变徵声高七月寒”一句,运用音乐术语“变徵”来比喻离别的哀伤情绪,同时以“七月寒”渲染出秋意渐浓、离愁别绪的氛围。
“夜竹可能知大汉,日边何处是长安”两句,借用了典故,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夜竹”可能指的是夜晚的竹林,象征着静谧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大汉”和“长安”则分别代表了广阔的天地和心中的理想之地,暗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感。诗人将离别之情与对贤者的敬仰、对时局的忧虑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里的“管韩”可能是指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其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对于治理国家、应对时局变化的思考。
最后,“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两句,以燕石自谦、跃冶求炼、归来的儒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身份的反思和对未来转变的期待。燕石虽小,但仍有跃冶求炼之心,寓意着即使身处平凡,也应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诗人也期待着归来之时,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不再因过去的身份而受到嘲笑。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离别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