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云春梦远,江月夜珍藏
出处:《次韵冯涪州见寄》
宋 · 李石
寄语巴中客,频频镊鬓霜。
峡云春梦远,江月夜珍藏。
才刃应多暇,词锋恨太刚。
僧邻雨花地,何日再升堂。
峡云春梦远,江月夜珍藏。
才刃应多暇,词锋恨太刚。
僧邻雨花地,何日再升堂。
注释
巴中客:指在巴中(地名)的朋友。镊鬓霜:镊子拔白发,比喻岁月流逝,年华老去。
峡云:长江峡谷上的云彩。
江月:夜晚的江面映照的月亮。
才刃:才华如刀刃。
词锋:诗文的锐利之处。
僧邻:僧人邻居。
雨花地:指有佛教文化的地方,雨花台是南京一处著名佛教圣地。
升堂:原指官府升堂审案,此处指聚会或交谈。
翻译
致意巴中的友人,你的鬓边已添了许多白发。峡江上的云彩如同春梦般遥远,夜晚的江月默默珍藏这份思念。
你的才华应该有很多空闲时光,但遗憾的是文笔过于犀利。
你住在雨花台附近的僧舍,何时能再次聚首畅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次韵冯涪州见寄》。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文学创作上的自我要求。
"寄语巴中客,频频镊鬓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在巴中朋友的情谊和牵挂,"镊鬓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岁月的流逝与头发渐渐斑白。
"峡云春梦远,江月夜珍藏。" 这两句则是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和内心世界的隐喻。"峡云"和"江月"都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常见意象,而"春梦"与"夜珍藏"则显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和珍视。
"才刃应多暇,词锋恨太刚。" 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我剖析,表达了希望有更多时间来磨练笔墨,使之更加柔和细腻,而不是过于锐利。
"僧邻雨花地,何日再升堂。" 最后两句则是在设想与友人重聚的情景,"僧邻"暗示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环境,而"何日再升堂"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