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兼有董狐才,史传修成乙夜开
出处:《寄赞宁上人》
宋 · 王禹称
支公兼有董狐才,史传修成乙夜开。
天子远酬丹诏去,高僧不出白云来。
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
若念重瞳欲相见,未妨西上一浮杯。
天子远酬丹诏去,高僧不出白云来。
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
若念重瞳欲相见,未妨西上一浮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支公:指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以其才情和史学著称。董狐:古代史官,以公正著称,此处喻指史笔之直。
乙夜:夜半时分,古时以天干纪时,乙为第二位,故指深夜。
丹诏:皇帝的红色诏书,表示重要且尊贵的命令。
白云来:形容高僧超脱尘世,隐居山林。
心印:佛教术语,指内心深处的领悟或传承。
休传:不再传递,暗示传承中断。
重瞳:古人传说中舜的眼睛有一双瞳孔,象征智慧,此处可能指某位智者。
浮杯:泛舟饮酒,寓含轻松闲适之意。
翻译
支公具有董狐一样的史笔才能,深夜还在编修史书。皇帝远赐红色诏书以示厚赏,高僧却隐居不出,如白云飘渺。
长久不见,他的眉毛应已如雪般斑白,心印传承不再如初,似已蒙尘。
如果想念双瞳之人想要相见,不妨乘船西上,共饮一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寄赞宁上人》。诗中融合了对佛学与儒学的理解和尊崇,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个人情感。
“支公兼有董狐才”,开篇即以古代史官董狐、司马迁之才华比喻赞宁上人的史传修撰能力,表达对其学识与文学造诣的敬佩。
“史传修成乙夜开”,则描绘出赞宁上人在深夜里完成史书的勤奋场景,通过“乙夜”这个特定的时刻,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专注学问的氛围。
“天子远酬丹诏去,高僧不出白云来”,诗人借用天子的诏书与高僧的隐逸,象征着赞宁上人的德行与智慧得到了最高层次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清高脱俗的敬仰。
“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诗中通过形容词“久别”、“垂雪”、“休传”、“似灰”,营造出一种淡远、超然的情境,暗示赞宁上人在精神世界中的修为与成就。
“若念重瞳欲相见,未妨西上一浮杯”,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赞宁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向其求教的愿望。这里的“西上”可能指的是前往高僧所在的地方,而“一浮杯”则是比喻轻松地攀登,象征着心灵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深切敬意,还反映出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高度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