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
出处:《送虞司理赴官辰州二首 其二》
宋 · 项安世
当年有虞氏,初作理官名。
正以蛮兼寇,须烦允与明。
云孙今筮仕,溪子正称兵。
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
正以蛮兼寇,须烦允与明。
云孙今筮仕,溪子正称兵。
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
注释
有虞氏:指虞舜时代,古代中国部落联盟首领。理官名:管理秩序的官员名称。
蛮兼寇:蛮荒之地的叛乱者或外来侵略者。
允与明:贤能且明智的人物。
筮仕:古代通过占卜决定官职,此处指开始做官。
溪子:可能指生活在溪边的年轻人。
淑问:温和而有智慧的问题或建议。
淮夷:古代中国地区名,这里代指叛乱者。
翻译
当年在虞舜时期,首次设立管理秩序的官员。主要是为了治理蛮荒和外敌,需要像允和明这样贤能的人来处理。
云孙如今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溪边的年轻人正当壮年准备战斗。
淑雅的询问能够延续,淮夷这样的叛乱不难平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为友人虞司理赴任辰州(今湖南沅陵)理官而作的赠别诗。诗中提到的"有虞氏"指的是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他曾设立理官之职,象征着秩序和治理。诗人借此暗示虞司理此行肩负着维护地方安宁、抵御外寇的重任。
"蛮兼寇"暗指辰州地区可能存在的边疆不安定因素,虞司理被期待能够凭借智慧和公正("允与明")来处理这些事务。"云孙"和"溪子"分别代指虞司理和当地百姓,前者暗示虞司理出身高贵,后者则表示他们是诗人关注的对象。
最后两句"淑问端能继,淮夷不足平","淑问"是对虞司理良好品德和才能的赞美,认为他能够继承并发扬正确的治理之道。诗人相信,只要虞司理秉持公正,辰州的淮夷之乱并非难事,表达了对友人的期许和信心。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寄寓了对虞司理赴任辰州的鼓励和祝愿,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地方治理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