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全文

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

出处:《赠褚参军梅君
清 · 瞿师周
江上烽烟烛帝州,内臣欢乐外臣忧。
简文东府千烧尽,皋露西台一哭休。
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
遥怜倚马秋风客,咄咄书空志未酬。

鉴赏

此诗《赠褚参军梅君》由清代诗人瞿师周所作,通过对比内臣与外臣的情感状态,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历史反思与个人志向的未竟之感。

首联“江上烽烟烛帝州,内臣欢乐外臣忧”描绘了国家动荡不安的景象,江面上烽火连天,映照着帝都,而内臣却在欢庆,外臣则忧心忡忡。这种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朝廷内外的矛盾与不和谐。

颔联“简文东府千烧尽,皋露西台一哭休”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简文帝东府被焚毁殆尽,象征着权力更迭和国家的衰败;西台的哀哭声止息,暗示着希望与哀伤的消逝。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的引用,表达了对过往辉煌与现状落寞的感慨。

颈联“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祖逖中流击楫,誓要恢复中原,二是王敦投鞭断流,意指力量强大。然而,这两句诗却以否定的形式呈现,暗示了即使有强烈的意愿和行动,也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表达了对无力回天的无奈与悲哀。

尾联“遥怜倚马秋风客,咄咄书空志未酬”将目光转向未来,想象着那些在秋风中等待机会的志士,他们或许有着未尽的抱负和理想,但现实的残酷使得这些志向难以实现。这一联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是对当下及未来的警示,提醒人们珍惜机遇,追求理想,同时也要面对现实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比、引用历史典故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