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千林成梦去,安排一夏纳风凉
出处:《柳塘送春》
宋 · 白玉蟾
急雨将雷过柳塘,春因底事亦归忙。
经时不放荷花叶,昨夜尽收栀子香。
判断千林成梦去,安排一夏纳风凉。
开眉无觅愁来处,数笔晴云尽水乡。
经时不放荷花叶,昨夜尽收栀子香。
判断千林成梦去,安排一夏纳风凉。
开眉无觅愁来处,数笔晴云尽水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急雨:猛烈的雨水。雷:雷声。
柳塘:长满柳树的池塘。
底事:何事,为什么。
经时:经过一段时间。
不放:不开放。
荷花叶:荷花的叶子。
栀子香:栀子花的香气。
千林:整个森林。
梦去:消失在梦境中。
安排:计划。
纳风凉:享受凉爽。
开眉:舒展眉头。
愁来处:忧愁的来源。
晴云:晴朗的云彩。
水乡:水边的乡村。
翻译
急骤的雨声中雷声穿过柳塘,春天为何也如此匆忙地回归。荷花叶子长久未展开,昨晚却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
仿佛整个树林都在梦境中消逝,夏天被安排来享受清凉。
眉头舒展,找不到忧愁的源头,几笔勾勒出晴空下的水乡景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急雨过后的春天图景,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春意匆忙离去的感慨。"急雨将雷过柳塘"一句以动态的画面展开,传递出春天即将过去的紧迫感。接下来的"春因底事亦归忙"则暗示了春天的繁忙与匆促,以及它即将离开的命运。
诗人通过对荷花叶和栀子香的描写,展示了一种珍惜时光的情怀。"经时不放荷花叶"表明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留恋,而"昨夜尽收栀子香"则是时间流逝后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回味。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判断千林成梦去"显示了诗人对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模糊的感受,而"安排一夏纳风凉"则是在忙碌的春天过后,对于即将到来夏日清凉的期待。
最后,"开眉无觅愁来处,数笔晴云尽水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心境。尽管心中有愁,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仍能找到一丝慰藉和平静。
整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意象丰富,通过春天的急雨、荷花叶、栀子香等细节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