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
出处:《诗三百三首 其一一六》
唐 · 寒山
大有饥寒客,生将兽鱼殊。
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
累日空思饭,经冬不识襦。
唯赍一束草,并带五升麸。
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
累日空思饭,经冬不识襦。
唯赍一束草,并带五升麸。
注释
饥寒客:处于饥饿和寒冷中的人。兽鱼殊:以野兽和鱼类为食。
磨石下:指低下的生活环境。
路边隅:路边的角落。
累日:连续多日。
襦:短袄,此处指衣服。
赍:携带。
束草:一束草料。
升麸:升量的麸皮。
翻译
有许多饥饿寒冷的人,生活只能依赖野兽和鱼类为食。他们长久地生活在磨石之下,时常在路边角落哭泣。
连续多日空想着吃饭,整个冬天都不认识什么是衣裳。
他们仅有的是携带的一束草,还有那五升粗粮麸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旅客,生计艰难如同野兽与鱼类般的孤立无援。长时间的磨难如同石下一般沉重,偶尔在路边的角落里哭泣。他连续多日空有思饭之心,却因过冬而不再认识到自己对衣物的需要。旅客仅携带着一束草,并且还背负着五升的麸(一种用米或麦制成的食品)。
诗中通过“大有饥寒客”、“累日空思饭”等句子,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贫困与孤独,以及对温饱的渴望。同时,“时哭路边隅”表达了他内心的悲凉和无助。而“唯赍一束草, 并带五升麸”则是他艰难求生的具体写照。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比和细节描摹,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部分现实,即贫困与艰辛是某些人群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