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似骨余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
出处:《游芥瓶庵,赠希闻上人》
明 · 张煌言
斫入云根便卧云,禅师真可鹤为群。
数竿渐觉龙孙长,一径斜从鸟道分。
山似骨余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
胆瓶印处应如许,我亦来参未得闻。
数竿渐觉龙孙长,一径斜从鸟道分。
山似骨余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
胆瓶印处应如许,我亦来参未得闻。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将领张煌言所作的《游芥瓶庵,赠希闻上人》。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历芥瓶庵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庵中禅师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以及对佛教禅意的领悟。
首句“斫入云根便卧云”,形象地写出了庵中环境的高洁和禅师们的超然生活,仿佛与云为伴,隐逸于山林之中。接下来的“禅师真可鹤为群”进一步强调了禅师们清修的形象,暗示他们如同仙鹤般自由自在。
“数竿渐觉龙孙长,一径斜从鸟道分”描绘了竹子的生长和山路的险峻,通过“龙孙”和“鸟道”这两个意象,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幽静的氛围。诗人借此表达对禅修生活的敬仰和向往。
“山似骨余原太古,僧无肉相即斯文”运用比喻,将山比作太古时期的骨骼,象征其古老与坚韧,而僧人的清瘦形象则代表了儒家所说的“斯文”,即文雅的风度和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胆瓶印处应如许,我亦来参未得闻”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深深思索,他感叹自己虽有参访之心,但未能真正领悟到禅师们的境界,流露出一种谦逊和求知的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借游历之行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理解和对禅师们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自我反思和提升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