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
出处:《别何员外》
唐 · 元结
谁能守清躅,谁能嗣世儒。
吾见何君饶,为人有是夫。
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岖。
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
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
犹是尚书郎,收赋来江湖。
人皆悉苍生,随意极所须。
比盗无兵甲,似偷又不如。
公能独宽大,使之力自输。
吾欲探时谣,为公伏奏书。
但恐抵忌讳,未知肯听无。
不然且相送,醉欢于坐隅。
吾见何君饶,为人有是夫。
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岖。
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
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
犹是尚书郎,收赋来江湖。
人皆悉苍生,随意极所须。
比盗无兵甲,似偷又不如。
公能独宽大,使之力自输。
吾欲探时谣,为公伏奏书。
但恐抵忌讳,未知肯听无。
不然且相送,醉欢于坐隅。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守清躅:保持清廉的行为轨迹。嗣世儒:继承儒学世家的传统。
何君饶:人名,代指有高尚品德的人。
黜官:被罢免官职。
崎岖: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曲折。
病贫贱:因贫穷而感到痛苦。
寥寥:形容空旷、自由的样子。
无所拘:没有任何束缚。
知己:了解并赏识自己的人。
领官符:指重新获得官职。
尚书郎:古代官职名,此处指重获官位。
收赋:征收赋税。
江湖:这里泛指民间。
悉苍生:深知百姓的生活状况。
随意极所须: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比盗无兵甲:与盗贼不同,不使用武力。
似偷又不如:虽似取之于民,实则更为体恤。
独宽大:独自展现出宽容大度。
力自输:人们自愿贡献出力量(纳税)。
探时谣:搜集民间的舆论或歌谣。
伏奏书:秘密地上奏,此处指提出建议。
抵忌讳:触犯禁忌。
听无:是否愿意听从。
相送:陪伴,此处指以酒送别。
醉欢:畅饮欢聚。
翻译
谁能保持清廉的足迹,谁又能继承儒学世家?我见到何君饶这个人,他确实有这样的品质。
被罢免官职二十年,却从不因此感到困顿曲折。
他从不因贫穷卑微而苦恼,生活得自由而不受束缚。
突然遇到赏识他的知己,几个月内就重新担任了官职。
虽然是尚书郎,却亲自来到民间收取赋税。
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起盗贼没有暴力,说像小偷也不确切。
只有他能独自宽厚仁慈,让人们自愿缴纳税赋。
我想搜集民间的歌谣,为他写一份奏折呈上。
只怕会触犯禁忌,不知道他是否会听取。
如果不被接纳,我也愿意在一旁为他举杯欢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的清廉形象和其对待下属宽厚的一面。开篇即问谁能保持清廉,谁能继承儒雅之风,显然是在赞美某位君子。接着,诗人提及自己所见的何君,其为人处事公正无私。
黜官二十年,未曾暂崎岖,这句话表明这位官员在官场二十年,从未有过失,更没有因为贪婪而受到谴责。终不病贫贱,寥寥无所拘,强调了他不以贫穷为耻,不受外界物欲的束缚。
忽然逢知己,数月领官符,犹是尚书郎,收赋来江湖,这段描述了诗人与这位清廉之士相识,并在短时间内受到任命,担任重要职务。收赋来江湖则表明他工作的成果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接下来的“人皆悉苍生,随意极所须”一句,意味着人们都知道他的善行,他的作为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而“比盗无兵甲,似偷又不如”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位官员并非像小偷一样藏匿自己的清廉,而是光明磊落,不需任何伪装。
最后,“公能独宽大,吾欲探时谣,为公伏奏书。但恐抵忌讳,未知肯听无。”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官员的敬佩之情,并有愿意为他传播美德、上书荐举之意,但又担心可能会触犯某些禁忌,不被接受。
全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塑造了一位理想中的清廉官员形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