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出处:《哀求法汉僧》
唐 · 慧超
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
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
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
注释
故里:家乡。灯无主:灯火无人照看。
他方:异乡。
宝树摧:珍贵的树木被毁坏。
神灵:指逝去之人的灵魂,或可理解为守护之神。
何处:哪里。
玉貌:美丽的面貌,形容人容貌美好。
成灰:比喻死亡或消逝。
忆想:回忆、想念。
哀情切:深切的悲伤情感。
悲君:为你的离世感到悲伤。
愿不随:心愿无法一同实现或跟随。
孰知:谁知道。
乡国路:回故乡的道路。
空见:只见,只看见。
白云归:白云飘回,象征无果的期盼或自然的循环。
翻译
家乡的灯火无人掌管,异乡的珍贵树木遭摧毁。神仙般的灵魂去了哪里,美丽的容颜已化为灰烬。
回忆往昔情感深切哀伤,悲痛不能随你同往。
谁知道回乡的路在何方,只见空中的白云飘荡回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切的哀愁与无奈,通过故乡的变化和佛宝树的毁坏,表达了对神灵消逝的思念以及个人情感的悲切。诗人以"故里灯无主"开篇,指的是家乡的光明已经失去了引导,这可能象征着精神上的迷茫或信仰的缺失。而"他方宝树摧"则是外界的动荡和灾难,宝树作为佛教中的珍贵之物,其毁坏代表了信仰的破灭和内心的痛苦。
接着的"神灵去何处,玉貌已成灰"表达了诗人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哀伤。这里的“玉貌”通常指的是佛像或是圣者的容颜,如今却化作尘土,这种强烈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深深的悲凉和无常感。
"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主上的哀求与忠诚。诗人虽然内心充满悲痛,但仍旧保持着对君主或信仰的忠诚。
最后两句"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则是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不解之惑,以及面对现实与理想差距时的一种无奈。这里的“孰知”意为何人知道,“乡国路”指的是回到家乡的道路,而“空见白云归”则是诗人实际上只能看到空中的白云返回,而自己却无法踏上那条回家的路,充满了对故土的渴望和离别之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外界的动荡与内心的哀伤,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