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
出处:《舟次子陵钓台》
宋 · 张伯玉
十载从军去又来,强为颜面走尘埃。
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
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
注释
十载:十年。从军:出征当兵。
强:勉强。
颜面:脸面。
尘埃:尘土。
久惭:长久感到惭愧。
簪笏:古代官员的冠饰和手板,代指官职。
归去:回家。
妻孥:妻子和孩子。
旋撷:迅速采摘。
岸蔬:岸边的蔬菜。
野饭:野外的简餐。
岩壁:岩石的表面。
苍苔:青苔。
子陵:严子陵,东汉隐士。
高趣:高尚的情趣。
未必:不一定。
全家:全家人都。
钓台:钓鱼的地方,这里指隐居生活。
翻译
十年从军来回奔波,勉强维持颜面在尘世间行走。长久以来惭愧未能辞官归乡,欣慰的是全家能一起前来团聚。
迅速摘取岸边蔬菜做野餐,想在岩石上题字擦拭青苔。
像严子陵当年志趣高洁,但不一定全家都向往隐居垂钓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作品,名为《舟次子陵钓台》。全诗通过对自己十年戎马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十载从军去又来,强为颜面走尘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征战生活,对于外在的荣耀和尘世的繁华感到疲惫。"久惭簪笏未归去,且喜妻孥共此来。”这里,“簪笏”指的是官帽上的装饰品,象征着仕途生涯;诗人对长时间不能回家深感惭愧,但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至少现在可以与家人团聚。
“旋撷岸蔬供野饭,欲题岩壁拂苍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简朴生活,通过采集河岸上的野菜来充饥,以及想要在岩石上留下自己的诗歌。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显得十分自在。
“子陵昔日诚高趣,未必全家上钓台。”最后两句中,“子陵”指的是古代名士庄周的隐居之地,这里借用来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精神自由的向往。而“未必全家上钓台”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便不能让所有家庭成员都达到高洁的精神境界,但至少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于尘世的看破和超脱,以及对于自然山水、家庭温暖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高洁生活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