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愁断未能裁,谁展霜姿到碧苔
出处:《罗若思贻珍珠菊与客同赋》
明 · 区怀年
芳菲愁断未能裁,谁展霜姿到碧苔。
鲛室泪消琼岛月,凤城香绽素霞杯。
佳人咳唾三秋色,野客追攀九日台。
欣赏岂须银烛照,坐阑应有夜光来。
鲛室泪消琼岛月,凤城香绽素霞杯。
佳人咳唾三秋色,野客追攀九日台。
欣赏岂须银烛照,坐阑应有夜光来。
鉴赏
此诗《罗若思贻珍珠菊与客同赋》由明代诗人区怀年所作,描绘了一幅秋日赏菊的雅致场景。诗中以“芳菲愁断未能裁”开篇,巧妙地将菊花的凋零与诗人的愁绪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谁展霜姿到碧苔”,进一步渲染了菊花在霜雪覆盖下的坚韧与美丽,将其置于碧绿的苔藓之上,更显其清冷高洁之态。
“鲛室泪消琼岛月,凤城香绽素霞杯”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菊花比作鲛人的眼泪,与琼岛上的明月相映成趣,又以凤城中的香花与素霞杯相联,既展现了菊花的香气四溢,也暗示了其高雅脱俗的气质。接下来,“佳人咳唾三秋色,野客追攀九日台”则通过“佳人”与“野客”的对比,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对菊花的不同情感体验,佳人以三秋之色赞美,野客则追随于九日之台,表达了对菊花的共同喜爱之情。
最后,“欣赏岂须银烛照,坐阑应有夜光来”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欣赏菊花之美并不需要外在的灯光照耀,而是内心自然流露的喜悦与共鸣,暗示了菊花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它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感悟与共鸣。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情趣的高雅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