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许子,厥犹有义
出处:《近田辞》
明 · 孙承恩
惟道在人,不远伊迩。
求道于远,道则非是。
近义云何,为切为亲。
随处随在,目击道存。
则匪汗漫,则匪浮誇。
愈近愈真,愈远愈差。
是故善学,鞭辟近里。
本之于身,以达于事。
即类取譬,充义达为。
是谓一贯,粗精显微。
许子有田,近也匪逖。
惟志之占,惟道之的。
许子恂恂,本实是敦。
崇虚饰无,则匪其人。
我言许子,厥犹有义。
匪近惟田,心性之喻。
故曰圣王,人情为田。
田而弗治,稊稗生焉。
毕力尽瘁,惟农之良。
礼耕义植,人情之防。
许子勉旃,夙夜祗惕。
庶几寡愆,以厚其德。
求道于远,道则非是。
近义云何,为切为亲。
随处随在,目击道存。
则匪汗漫,则匪浮誇。
愈近愈真,愈远愈差。
是故善学,鞭辟近里。
本之于身,以达于事。
即类取譬,充义达为。
是谓一贯,粗精显微。
许子有田,近也匪逖。
惟志之占,惟道之的。
许子恂恂,本实是敦。
崇虚饰无,则匪其人。
我言许子,厥犹有义。
匪近惟田,心性之喻。
故曰圣王,人情为田。
田而弗治,稊稗生焉。
毕力尽瘁,惟农之良。
礼耕义植,人情之防。
许子勉旃,夙夜祗惕。
庶几寡愆,以厚其德。
鉴赏
这首诗《近田辞》由明代诗人孙承恩所作,通过“近田”的比喻,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诗中首先提出“惟道在人,不远伊迩”,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指出追求远处的道并非真正的道。接着,诗人进一步解释“近义云何,为切为亲”,说明真正的道德修养应当贴近生活,贴近自身,易于实践。随后,“随处随在,目击道存”表达了道德修养应贯穿日常生活,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并实践的道理。
诗人接着阐述了道德修养的层次性与全面性,“则匪汗漫,则匪浮誇。愈近愈真,愈远愈差”,强调道德修养越贴近生活,越真实有效;反之,远离生活的道德追求往往空洞不实。因此,诗人倡导“善学,鞭辟近里”,强调从自身做起,深入理解并实践道德原则。
“本之于身,以达于事”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性,即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影响周围的事物。诗人进一步提出“即类取譬,充义达为”,即通过类比和实例来充实和扩展道德原则的应用范围。
“是谓一贯,粗精显微”表明道德修养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既包括基本的原则,也涵盖细微的细节。最后,诗人以“许子有田,近也匪逖”为例,通过许子的故事,强调道德修养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非空谈理论。
整首诗通过“近田”的比喻,生动地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方法,强调了道德修养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