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
出处:《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 其四》
宋 · 杨万里
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
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
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祗退。
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
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
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
轻霏澹晚秀,隤照烨春媚。
玩久有馀佳,绘苦未必似。
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
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
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祗退。
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
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
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
轻霏澹晚秀,隤照烨春媚。
玩久有馀佳,绘苦未必似。
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
注释
山历:承受孤寂。愁寡:忧虑。
沙征:承载哀怨。
恨多:无尽。
弥不至:仿佛遥远。
遐瞻:远望。
堠:烽火台。
大风来无隔:大风无阻。
午燠:正午炎热。
皎安避:无法躲避。
初觌:初次见到。
翠:青翠。
愈远故绝瑕:距离越远瑕疵越少。
巉然:陡峭。
半几出:半桌露出。
蹙若一拳细:紧蹙如拳。
轻霏:轻雾。
晚秀:傍晚秀美。
隤照:夕阳照射。
烨春媚:娇媚的春天。
玩久有馀佳:欣赏久有余韵。
绘苦未必似:描绘的美景可能不如亲眼所见。
勿掩扉:不要关门。
对山睡:对着山入睡。
翻译
山峦承受着孤寂的忧虑,沙漠承载着无尽的哀怨。两天行走在海边,虽然近在咫尺却仿佛遥不可及。
远望路边的烽火台,我前进它却后退。
大风毫无阻挡地吹来,正午炎热也无法躲避。
今晚来到范氏庄园,初次见到三座青翠的山峰。
距离越远,山的美就越少瑕疵,不多的景色反而显得珍贵。
陡峭的山势如半桌露出,紧蹙的样子像一拳紧握。
傍晚轻雾中透出秀美,夕阳映照下春天更显娇媚。
欣赏太久仍有余韵,描绘的美景可能也比不上眼前。
今夜不要关上窗户,让我在月光下对着山峰入睡。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景象与心境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遒劲。开篇“山历愁寡天”表达了对远方山峦的向往之情,而“沙征恨多地”则流露出对于旅途中的艰辛和孤独的情感。接着,“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显示出一种无奈与矛盾,即使相隔不远却仍旧无法到达。
诗人通过“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祗退”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观察和思考,以及面对自然环境时的谦逊态度。随后,“大风来无隔,午燧皎安避”则描绘了一种逃避严酷天气寻找安宁之所的情形。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中,诗人到达了目的地,对于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到新鲜和喜悦。接着,“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表明了对于那些不为人知的、遥远而珍贵之物的向往。
“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描绘了一种山石陡峭、山路狭窄的情形,而“轻霏澹晚秀,隤照烨春媚”则是对景色之美的赞叹。
诗歌最后,“玩久有馀佳,绘苦未必似”表达了对于长时间欣赏自然之美而不感到厌倦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艺术创作难以完全捕捉真实美景的无奈。“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则是诗人在夜晚放下了心中的忧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之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风光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