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
出处:《绵亭林逸人扁所居室曰藏晖求诗》
宋 · 刘克庄
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
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
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
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
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先生:指读书人。易:《易经》。
参同:深入研究。
壶丘:古代隐士。
疑见怪:疑惑奇异之事。
老子:古代哲学家。
犹龙:深不可测。
方灵:道法自然的灵性。
丹灶:炼丹炉灶。
符验:验证符咒。
血剑锋:象征智慧的锐利。
欲藏:想隐藏。
世人:普通人。
或知踪:有时能发现踪迹。
翻译
先生研读《易经》,深入探究其深意,他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建屋,不知是第几层宅院。过去曾对壶丘之言感到疑惑,似乎遇见了奇异之事;如今对老子的思想深信不疑,如同龙一般深不可测。
道法自然的力量中,有灵性的事物掌管着炼丹的炉灶,验证无误的符咒没有妖邪的血气,只有锐利如剑的智慧。
他恐怕想隐藏也隐藏不住,因为世人的目光往往能发现他的踪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在云山筑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先生读易注参同,筑室云山第几重”表达了诗人潜心研究《易经》的学术追求,以及他建造居所的地点选择,是在层峦叠嶂的云山之中,营造出一处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地。
接着,“昔遇壶丘疑见怪,今于老子信犹龙”两句,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态度,表现了诗人从疑惑到信服的精神历程。昔日在壶丘(指古代仙人住所)可能有过迷茫和困惑,但现在对于老子(即道家之祖李耳)的教诲,诗人已然心悦诚服,如同对待神龙一般的崇敬。
“方灵有物司丹灶,符验无妖血剑锋”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自然、神秘的境界。这里的“方灵”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方士,他们信奉并掌握着某种超自然力量;“司丹灶”则是管理炉鼎之意,象征着煉丹术和内丹修炼的过程;“符验无妖血剑锋”则是说诗人持有能够辨别真伪、驱除邪恶的法器或秘籍,这些都是道教文化中的元素。
最后,“只恐欲藏藏未得,世人往往或知踪”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担忧。尽管他渴望在云山筑室中隐藏自己的踪迹,但又担心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世人可能总会有所发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学术修养和道家信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在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