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全文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
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
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
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翻译

秋天的气息在西山尤为浓重,众多山岭环绕在左侧。
修建的亭子跨越了三个癸地,它的边缘紧邻着十座寺庙。
大自然的神奇踪迹隐秘难寻,最初是您开启了这高尚的颂扬。
清除杂木养护出挺拔的树木,鞭策野草整理出芬芳的谷穗。
低头看台阶旁水波荡漾,抬头望仿佛扫除了山峰的翠绿。
新奇的景致让视听焕然一新,远方的风物云烟别有不同。
依靠着石头忘却尘世情感,攀援云朵领悟到真正的意境。
庆幸这美好的树林未被砍伐,修行的伴侣也欣然有了庇护所。
捍卫佛法的大臣们曾来探访,辅佐游览的都是群英荟萃。
龙池守护着清澈的水质,虎节的威严深入到每个幽深之处。
只能空想嵊山顶的约定,至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可循。

注释

秋意:秋天的气息。
西山:泛指西方的山岳。
列岑:众多的山岭。
左次:左侧,方位词。
缮亭:修建亭子。
三癸:泛指多个特定的地点或时间。
疏趾:边缘,边界。
什寺:十座寺庙。
元化:大自然的造化。
灵踪:神奇的踪迹。
始君:最初的人,这里指开创者。
启:开启,开始。
高诔:高尚的颂扬,赞美。
诛榛:清除杂木。
养:养护,培育。
翘楚:比喻杰出的人或物,这里指挺拔的树木。
鞭草:比喻整治,管理。
理:整理,梳理。
芳穗:芬芳的谷穗,比喻美好的事物。
俯砌:低头看台阶。
披水容:水波的样子,形容水的美丽。
逼天:接近天空,形容山高。
扫峰翠:形容山峰的翠绿如同被清扫过一样清晰。
境新:新的景致。
耳目换:视觉和听觉焕然一新。
物远:远处的景物。
风烟异:风物云烟与平时不同,别有风味。
倚石:依靠着石头。
忘世情:忘却尘世的情感。
援云:攀援云朵,比喻超脱。
得真意: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嘉林:美好的树林。
幸勿剪:幸好没有被砍伐。
禅侣:修行的伴侣。
欣可庇:高兴能找到庇护之所。
卫法:捍卫佛法。
大臣:地位高的官员。
过:来访,经过。
佐游:辅佐游览,陪伴游玩。
群英萃:聚集了许多精英。
龙池:可能指一个特定的清澈水池,象征纯净。
护清澈:保持水质清澈。
虎节:古代使者的信物,这里可能象征权威。
到深邃:深入到每个深远的地方。
徒想:只能空想,无法实现。
嵊顶期:在嵊山顶的约定,嵊山为中国地名。
于今:到现在。
没遗记:没有任何遗留下来的记录或痕迹。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颜真卿的作品,名为《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深切体验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这里描绘了一幅秋天西山的画面,层峦叠嶂,连绵不断,缮亭即妙喜寺中的三癸亭,是诗人与友人登临之处。"列岑"和"疏趾"生动地表现了山势的起伏和古木参差。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力量,"元化"指的是宇宙之初的本源,而"隐灵踪"则是说这种力量深藏不露,难以捉摸。"始君启高诔"意味着诗人开始领悟和颂扬这种崇高而又神秘的事物。

接下来的几句: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

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所见所感,其中"诛榛"可能是指树木的枝干,"翘楚"则是一种野生的植物;"鞭草"和"芳穗"展示了秋天草木的生机与美丽。"俯砌"写的是山石临水的姿态,而"逼天扫峰翠"则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直冲云霄,绿色如洗。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诗人感受到的景致是全新的,这种体验让他的耳目都有所更新。而远处的风和烟雾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感觉。"倚石忘世情"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忘却尘俗的情怀,而"援云得真意"则意味着通过与自然的交流,诗人获得了一种超脱世间的真实感悟。

最后几句: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这里写的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与朋友们在自然中的游历和感受。"嘉林幸勿剪"表达了对美好林木不忍剪伐的喜悦,而"禅侣欣可庇"则是说诗人及同伴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卫法大臣过"可能指的是某位高官经过此地,"佐游群英萃"则是说与一群才华横溢的人士一起游历。"龙池护清澈"和"虎节到深邃"形象地描绘了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神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时光的憧憬,以及对过去美好的记忆没有遗忘。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是一篇融合了山水之美与内心世界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