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能孝悌著,默致神灵感
宋 · 司马光
灵珠蟠泥沙,积水不能掩。
贤人畜美德,久矣自标检。
陈生世同财,百口共丰俭。
远居岭海间,天质非陶染。
邦人慕其行,斗辨日衰减。
祥木并殊柯,童童植轩槛。
或欲揭其门,令人识仪范。
愚公私不然,外奖由内歉。
已能孝悌著,默致神灵感。
何必赐牛酒,然后明褒贬。
况兹诗咏末,琐琐事铅椠。
才薄不敢辞,适能为污点。
贤人畜美德,久矣自标检。
陈生世同财,百口共丰俭。
远居岭海间,天质非陶染。
邦人慕其行,斗辨日衰减。
祥木并殊柯,童童植轩槛。
或欲揭其门,令人识仪范。
愚公私不然,外奖由内歉。
已能孝悌著,默致神灵感。
何必赐牛酒,然后明褒贬。
况兹诗咏末,琐琐事铅椠。
才薄不敢辞,适能为污点。
注释
灵珠:比喻有德行的人。畜:积累。
标检:自我约束和检点。
陈生:指某位贤人。
世同财:大家庭共有的财富。
陶染:受世俗影响。
斗辨:逐渐减少的敬仰。
童童:茂盛的样子。
轩槛:庭院。
揭其门:展示其门第。
私不然:内心不求显赫。
歉:谦逊。
默致:无声地感动。
牛酒:古代的赏赐。
明褒贬:明确的评价。
琐琐:琐碎。
铅椠:书写工具,这里指诗文。
才薄:才能不足。
污点:缺点。
翻译
灵珠深藏于泥沙之中,积水也无法将其掩盖。贤德之人蓄积美德,长久以来自我约束和检点。
陈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众人共享财富,无论丰盛还是节俭。
他远离尘嚣,居住在偏远的山海之间,天生的品质未经世俗熏染。
当地人仰慕他的品行,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敬仰逐渐减弱。
吉祥的树木枝叶繁茂,他种植在庭院中,以供人们学习榜样。
有人想通过他的门第,让人们认识他的规范和典范。
愚公认为内在的谦逊比外在的奖励更重要,他并不追求显赫。
他已经以孝悌闻名,默默中感动了神灵。
何需额外的赏赐或批评,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明证。
更何况这是诗歌的结尾,琐碎之事无需详述。
我才能浅薄,不敢推辞,反而可能成为缺点的焦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因其孝悌美德而闻名的场景。开篇“灵珠蟠泥沙,积水不能掩”形象地表达了家风之纯净,如同珍珠一般,即使是泥沙也无法掩盖其光辉。“贤人畜美德,久矣自标检”则说明了这一美好的品质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陈生世同财,百口共丰俭”表明陈家的每一代都保持着相同的品行,不论是富裕还是节俭,都能得到众人的称赞。“远居岭海间,天质非陶染”则描绘了这一家族虽身处偏远之地,但其自然纯净的品性不受外界影响。
“邦人慕其行,斗辨日衰减”说明人们仰慕陈家的德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好的品质并未减少。“祥木并殊柯,童童植轩槛”则是对这一家族美好品性的具体描绘,如同吉祥之树长满了果实。
“或欲揭其门,令人识仪范”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了解和效仿陈家之门的美德。“愚公私不然,外奖由内歉”则是说诗人自己虽然不敢自诩,但外界的赞誉来自于内心的认可。
“已能孝悌著,默致神灵感”表明了陈家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称道,是因为他们已经将孝悌之德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美好的品质甚至能够感动天地神灵。“何必赐牛酒,然后明褒贬”则是说不需要通过物质上的馈赠来彰显褒贬。
最后,“况兹诗咏末,琐琐事铅椠。才薄不敢辞,适能为污点”表达了诗人虽然才疏学浅,但仍然愿意为这一美好的家庭作点缀,尽管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配得上这份美德。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陈家美好品性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家族如何通过孝悌之德而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美好品质的敬仰,以及愿意为其留下文字记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