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国阑珊可奈何,留僧击钵且高歌
出处:《三月晦日同匡云上人作送春诗四首》
明 · 邓云霄
香国阑珊可奈何,留僧击钵且高歌。
闲心暗结连绵雨,往事空随浩荡波。
怅望东君同过客,谁回西日更挥戈?凭栏细向花神语,好解红绡赠芰荷。
闲心暗结连绵雨,往事空随浩荡波。
怅望东君同过客,谁回西日更挥戈?凭栏细向花神语,好解红绡赠芰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三月晦日与僧侣共度的送春时刻,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香国阑珊可奈何”,以“香国”象征春天的繁华与美好,然而“阑珊”一词暗示着春天即将消逝,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无奈之情。“留僧击钵且高歌”,诗人邀请僧侣一同击钵高歌,试图在即将结束的春天里留下美好的回忆,表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的态度。
接着,“闲心暗结连绵雨,往事空随浩荡波。”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连绵不断的春雨仿佛是内心的思绪,而往事则如同江河中的波浪,随风而去,无法追回。这里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怅望东君同过客,谁回西日更挥戈?”“东君”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司春之神,此处借指春天。诗人怅然地望着春天的离去,如同匆匆过客,感叹时间的无情。同时,诗人也提出了一个疑问:“谁能挽留西落的太阳,重新挥动时间的长戈?”表达了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深深忧虑。
最后,“凭栏细向花神语,好解红绡赠芰荷。”诗人站在栏杆旁,对着花神细语,希望花神能理解他的心意,并将红色的丝带赠予芰荷(荷花),寓意着将春天的美好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希望能够留住春天的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即将逝去的场景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