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今情不尽古情在,恨叠晚妆眉晕重全文

今情不尽古情在,恨叠晚妆眉晕重

昔游临浦春正浓,小江萦委如无穷。
花浮千林锦绣幄,舟扬万顷玻瓈风。
西施故乡擅佳丽,会稽秀气藏华秾。
是时山晴见真色,落日西南千万峰。
今情不尽古情在,恨叠晚妆眉晕重
恨应但知倾国貌,无人能说亡吴功。
倘非绝态动君意,姑苏台上犹歌钟。
成功未甘归范蠡,素衣故国宁相从。
文公之孙重端世,衮衣门户推八龙。
官閒援毫来吊古,溪山顿为开愁容。
谪仙亦赋浣纱石,至今翠绢不停织。
浴池邀伴下瑶池,沾丐越女天下白。
风流昭洗待名流,有德于人当血食。
红心草葬旧金钗,黄陵庙成新石刻。
霞裙琼佩无消息,怨魄凄魂招不得。
一杯流水奠江蓠,苧萝山前已秋色。

注释

昔游:昔日的游览。
萦委:曲折蜿蜒。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
华秾:丰饶华丽。
真色:真实的色彩,指山的本色。
晚妆:傍晚或晚上做的妆容。
倾国:形容女子极美,足以使国家为之倾覆。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后隐退。
浣纱石:与西施有关的传说,她在溪边浣纱的地方。
瑶池:神话中的仙境,此处指清澈的水池。
血食:古人祭祀时供奉的食物,象征受人尊敬。
红心草:可能指一种象征爱情的植物。
黄陵庙:纪念某位逝者的庙宇。

翻译

昔日游览临浦时正值春天繁盛,小江曲折如同无尽的长带。
花儿盛开,如同覆盖在千林中的锦绣帷幕,舟行其中,仿佛在万顷碧波中扬帆乘风。
西施的故乡以美丽著称,会稽之地凝聚着秀美的灵气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那时山色晴朗,显露出真实的面貌,夕阳西下,千万座山峰映照在西南天空。
今时情怀无法尽述,古时情感依然存在,遗憾的是晚妆的眉头因愁绪而加重。
人们只记得她的倾国美貌,却忘了她为吴国付出的功绩。
如果不是她的绝世姿容触动了君王,姑苏台上或许还会回荡着歌舞声。
范蠡功成名就后并未满足,宁愿穿着素衣陪伴故国,不愿做官。
文公的孙子重端继承了他的家业,家族声望如同八条龙般显赫。
他在官闲时提笔追忆古人,溪山之美顿时消解了他的忧愁。
连谪仙也曾在浣纱石上题诗,那里的翠色依旧,织女的传说不断。
如同当年邀请同伴共浴瑶池,越女的清白之美流传世间。
期待名流来此洗涤风流,对人有恩德者应受世人敬仰。
红心草下埋藏着旧时金钗,黄陵庙的新石刻诉说着哀怨。
昔日的霞裙琼佩已无踪迹,幽魂怨魄却难以招回。
一杯清水祭奠江边的江蓠,苎萝山前已笼罩着秋天的景色。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铚所作,名为《送韩简伯学官于临浦呈劝其重修西子祠》。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国家和文化传承的关切。

首先,诗人以"昔游临浦春正浓,小江萦委如无穷"设定了一个美好的自然画卷。这里的"昔游"表明这是作者过去的一个经历,而"临浦"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名。"小江"和"花浮千林锦绣幄"共同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接着,"舟扬万顷玻瓈风"一句,则通过对船只在广阔水域中行驶的情形描写,传达了一种开阔与自由的意境。紧随其后的"西施故乡擅佳丽,会稽秀气藏华秾"两句,不仅赞美了西施之美,而且通过对历史美人的回忆,暗示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珍视。

中间部分的"是时山晴见真色,落日西南千万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这里的"山晴"和"真色"强调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而"落日西南千万峰"则描绘出一个壮丽的夕阳与山峦交辉的画面。

随后,诗人转向对过去情感的追忆:"今情不尽古情在,恨叠晚妆眉晕重。"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逝去青春的哀愁。

而接下来的"恨应但知倾国貌, 无人能说亡吴功"则是诗人通过对历史上美女倾国倾城以及古吴之灭的感慨,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这里的"倾国貌"指的是西施,而"无人能说亡吴功"则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一种隐晦批评。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倘非绝态动君意,姑苏台上犹歌钟。成功未甘归范蠡,素衣故国宁相从"表达了对于友人的鼓励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这里的"姑苏台上犹歌钟"直接点出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成功未甘归范蠡"则是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

随后,"文公之孙重端世,衮衣门户推八龙。官閒援毫来吊古,溪山顿为开愁容"一段,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提及,再次强调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紧接着,"谪仙亦赋浣纱石,至今翠绢不停织。浴池邀伴下瑶池,沾丐越女天下白"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回忆,以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描摹,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

最后,"风流昭洗待名流,有德于人当血食。红心草葬旧金钗,黄陵庙成新石刻。霞裙琼佩无消息,怨魄凄魂招不得。一杯流水奠江蓠,苧萝山前已秋色"一段,则是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对历史和自然进行了最后的赞美与留恋。在这里,"风流昭洗待名流"表达了一种期待,而"有德于人当血食"则是对正直之士的一种颂扬。"红心草葬旧金钗"和"黄陵庙成新石刻"则是对历史的另一番追忆。而"霞裙琼佩无消息,怨魄凄魂招不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难以复得的一种哀愁。最后,以"一杯流水奠江蓠,苧萝山前已秋色"作为全诗的收尾,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象征着作者的情感和诗意的沉淀与结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历史遗产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国家命运以及友谊情怀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