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出处:《野寺后池寄友》
唐 · 张籍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
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
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
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佛寺:指佛教寺庙。野水:野外的水。
池幽:池塘幽深。
芙蕖:荷花。
水禽:水中的鸟类。
通溪:贯穿溪流。
岸暂断:岸边暂时中断。
分渚:分开小洲。
磬:古代庙堂中敲击的乐器。
罢:结束。
东北:方位名词, 东北方向。
高城:高大的城墙。
独游:独自游玩。
寂寞:孤独寂寞。
恨盈盈:满怀遗憾。
翻译
佛寺依傍着野外的流水,夏日池塘景色幽静清凉。茂密的树木遮蔽着荷花,不时传来水鸟的鸣叫声。
溪流穿过岸边短暂中断,又在小洲间曲折流淌。
僧人的钟磬声停止后,明亮的月光洒在池面上。
朋友终究没有到来,只看到东北方的高耸城墙。
独自游玩倍感寂寞,更何况心中满是遗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夏日山水图景。开篇“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两句,以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处僧侣栖息的自然风光,寺院与野外的水流相连,形成了一片宁静而清澈的夏日景象。诗人通过“繁木荫芙蕖”来渲染这份幽深,芙蕖即荷花,这里用以形容水边环境之美丽。
“时有水禽鸣。”此句点出了声音上的细节,使画面生动起来。水禽可能指的是水鸟,如鸭子、鹅等,它们偶尔的鸣叫,为宁静的夏日增添了生机。
接着,“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诗人描绘了溪水与岸边的关系,以及溪水在岸边折返的情景。这里可能暗示着自然界中生命力和循环之美。
“伴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这两句则转向夜晚场景,钟声停止,月光洒在池塘之上,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寻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和谐。
然而,“友人竟不至,东北见高城。”这两句却带出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以及对未能实现的约定之失望。高城可能象征着遥远或隔绝,也许是诗人内心中的一种孤独感。
最后,“独游自寂寞,况此恨盈盈。”表达了诗人在这宁静环境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寂寞意指寂寥或清冷,这里用来形容心境。恨盈盈则是对无法相聚的深切遗憾。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的孤独感受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