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出处:《游大觉庵》
明 · 饶与龄
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大觉庵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静谧与深邃的氛围。首句“昔年栖宝地”,仿佛在追忆往昔,那片被珍视的土地,暗示着大觉庵的历史与庄严。接着,“挟册读株林”则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智慧的意境。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僧人们或许已不在,但树木依旧茂盛,为庵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沉思的空间。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中午时分,寺庙中的音乐声传来,与斜阳映照下的山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的“铙韵”不仅指音乐,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斜阳倒壑阴”则描绘出夕阳西下,光线在山谷中投射出的光影交错,营造出一种既温暖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最后,“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长时间的静坐让诗人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或许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或许是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而“山头鸟碎今”这一句,以鸟鸣作为结束,既呼应了开头的自然景象,也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觉庵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时间和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