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出处:《题安子承读易堂》
宋 · 曾丰
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的《题安子承读易堂》,通过对卦辞爻辞和易经的理解,表达了对孔子深邃智慧的敬仰。诗中提到孔子研读易经,不仅理解了卦象和爻辞背后的道理("悟其故"),还进一步撰写了彖辞象辞来阐明自己的领悟("志其悟")。诗人想象孔子在大彻大悟之际,心灵如太虚无挂碍,达到了与易经合一的境地,无需再依赖卦辞爻辞。
接着,诗人指出他人虽然也能领会易经的象辞和彖辞,但如果没有孔子那样的深刻洞察力,仍会受限于卦辞的存在("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诗人强调,即使勤奋学习如孔子那样反复研读("时习能绝编"),也不能忘记初学时的引导工具("不忘筌")。最后,诗人鼓励人们超越前人,深入探究易经的奥秘,甚至追溯到卦象的源头("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孔子,表达了对学术研究的深入思考和对易经哲学的敬仰,同时也寓含了对后学者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