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僧一口剑,莫问何年铸
既有杀人威,亦有活人句。
说梦老瞿昙,至今未曾悟。
为之子孙者,果以何为据。
聚头化城中,自谓得安住。
抛却金刚王,记持死汉语。
腊月三十日,一字不堪睹。
若惊吾剑在,便解子与午。
忽挂忽为轮,可见不可取。
提出长桥蛟,却是南山虎。
鉴赏
这首诗以奇特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佛法以及世间万物的独到见解。首先,“衲僧一口剑”开篇即以“衲僧”(和尚)的象征性形象引入,将“一口剑”作为其精神或修为的具象化表达,暗示着佛法的锐利与锋芒。
“莫问何年铸”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超脱态度,暗示佛法的永恒与不朽。接着,“既有杀人威,亦有活人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强调佛法的威力能斩断烦恼,另一方面也指出其慈悲能度化众生,体现了佛法的两面性。
“说梦老瞿昙,至今未曾悟”借用佛陀说法的典故,暗指佛法的深奥与复杂,即便是佛陀本人也难以完全领悟,以此强调佛法的博大精深。接下来,“为之子孙者,果以何为据”则转向对后世信徒的提问,探讨修行的根基与依据,引出对佛法实践与理解的深入思考。
“聚头化城中,自谓得安住”描绘了一种表面的安定与满足,但实际却可能只是虚幻的幻觉,提醒人们警惕自我欺骗,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与解脱。
“抛却金刚王,记持死汉语”进一步强调了佛法修行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而非口头禅语,抛弃形式主义,把握实质内容。最后,“腊月三十日,一字不堪睹”以时间的尽头象征生命的终结,强调佛法修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若惊吾剑在,便解子与午”通过比喻,表明真正的佛法如同宝剑,能够洞察人心,揭示真相。而“忽挂忽为轮,可见不可取”则提示佛法的灵活多变与不可捉摸,强调修行者需顺应变化,不可固执一端。
“提出长桥蛟,却是南山虎”以生动的比喻结束全诗,形象地说明佛法的深邃与复杂,如同隐藏在山林中的猛兽,既令人敬畏又充满诱惑,需要修行者以智慧和勇气去探索和面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法及人生的独特见解,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