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岭南余涕泪,千秋海外有文章
出处:《意有未尽再题二律》
清 · 张百熙
奇才知遇感先皇,晚岁邅回徙瘴乡。
万里岭南余涕泪,千秋海外有文章。
采风手校《居儋录》,醉月心悬载酒堂。
一事类公差不恨,七年供奉殿西廊。
要使天骄识凤麟,读公诗句气无伦。
岂期变法纷朝政,差免书名到党人。
修怨古闻章相国,推恩今见宋宣仁。
过书举烛明何在,削牍真惭旧侍臣。
万里岭南余涕泪,千秋海外有文章。
采风手校《居儋录》,醉月心悬载酒堂。
一事类公差不恨,七年供奉殿西廊。
要使天骄识凤麟,读公诗句气无伦。
岂期变法纷朝政,差免书名到党人。
修怨古闻章相国,推恩今见宋宣仁。
过书举烛明何在,削牍真惭旧侍臣。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张百熙所作的"意有未尽再题二律"中的第二首,表达了对先贤才子的敬仰以及对其生平遭遇的感慨。首联"奇才知遇感先皇,晚岁邅回徙瘴乡",赞扬了诗人的非凡才华和先皇的慧眼识英,但同时也揭示了他晚年因政治波折而流放到岭南的不幸。
颔联"万里岭南余涕泪,千秋海外有文章",进一步描绘了他在岭南的艰难岁月,尽管身处偏远,却仍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颈联"采风手校《居儋录》,醉月心悬载酒堂",通过描述诗人校订地方文献和月下饮酒的场景,展现了他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尾联"一事类公差不恨,七年供奉殿西廊",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如愿留在朝廷供职的遗憾,但也对能在殿西廊供奉有所安慰,认为能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也是一种价值。
最后两联"要使天骄识凤麟,读公诗句气无伦",高度评价了诗人的文学才华,认为他的诗歌足以让异族之人也感到敬佩。"岂期变法纷朝政,差免书名到党人",则暗含对诗人因改革争议而被牵连的惋惜。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公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