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不可诬,变化非一胚
遗像留僧庵,了了明去来。
惜哉太华莲,专为希夷开。
不独神清子,事业限炉灰。
伊来有成人,古德资扶培。
渊源不可诬,变化非一胚。
周旋卢郑间,陶范英雄才。
留邺及新建,所遇尤奇侅。
下士未闻道,拘墟独难回。
寸莛叩洪钟,焉能应风雷。
残年托细字,积惧当沉灾。
海滨事诸老,婉娈忘形骸。
愿浥弥天澜,一湔千劫哀。
鉴赏
这首诗《三台山山居杂诗(其四)》由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诗人陈曾寿创作。诗中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与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
首句“论才及宋代,岂不先乖崖”,以宋代为背景,引出对人才选拔与评价的讨论,暗含对当时人才选拔机制的反思。接下来,“遗像留僧庵,了了明去来”描绘了一幅僧人形象清晰、去留分明的画面,象征着人生的抉择与智慧。
“惜哉太华莲,专为希夷开”一句,以太华山的莲花比喻,表达了对某些人才被特定环境或观念束缚的惋惜之情。“不独神清子,事业限炉灰”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指出即使有才华如神清子者,也可能因受限于特定环境而无法施展。
“伊来有成人,古德资扶培”转而赞颂那些能够培养和成就人才的前辈,强调了教育与传承的重要性。“渊源不可诬,变化非一胚”提醒人们,历史与文化传统是不可轻易否定的,同时强调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性。
“周旋卢郑间,陶范英雄才”提到在卢、郑两位历史人物之间,培养出了英雄之才,体现了对历史人物影响的肯定。“留邺及新建,所遇尤奇侅”则描述了在邺城和新建之地,遇到了特别的人或事,暗示了机遇与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下士未闻道,拘墟独难回”警示那些见识浅薄之人难以理解更高深的道理,强调了知识与视野的重要性。“寸莛叩洪钟,焉能应风雷”以小木棒敲击大钟,难以发出响亮的声音,比喻微小的力量难以产生大的影响,强调了力量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最后,“残年托细字,积惧当沉灾”表达了晚年托付文字,积累恐惧面对灾难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生晚年阶段的感慨。“海滨事诸老,婉娈忘形骸”则描绘了在海边与老友相聚,情感深厚,忘记了身体的界限,展现了深厚友情的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才、教育、环境、机遇、知识、力量、人生阶段等多个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