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赫曦中,欻有油云升
出处:《答余司理》
宋 · 陈造
缅怀海县游,不作千山隔。
虽偿还俗债,兹复望霓厄。
孰知赫曦中,欻有油云升。
六幕一汛扫,病骨如濯清。
西山殷其雷,晚溽尚雨意。
颇思云岩宿,静听崩空势。
灵湫贝为宫,龙伯肯小留。
与翁宁两心,当亦忧民忧。
愿龙嘘为霖,彍电归袖手。
免令山城民,议我拜土偶。
千里饫玉粒,秉穗周困穷。
牲肥酒如油,岁岁敬为龙。
虽偿还俗债,兹复望霓厄。
孰知赫曦中,欻有油云升。
六幕一汛扫,病骨如濯清。
西山殷其雷,晚溽尚雨意。
颇思云岩宿,静听崩空势。
灵湫贝为宫,龙伯肯小留。
与翁宁两心,当亦忧民忧。
愿龙嘘为霖,彍电归袖手。
免令山城民,议我拜土偶。
千里饫玉粒,秉穗周困穷。
牲肥酒如油,岁岁敬为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海县:地名。千山:众多的山峰。
霓厄:彩虹般的希望。
赫曦:明亮的阳光。
油云:乌云。
汛扫:风雨扫过。
灵湫:神话中的灵异水潭。
龙伯:古代传说中的海神。
翁:老人。
土偶:土制的偶像,象征龙神。
饫:饱食。
玉粒:比喻珍贵的食物。
牲肥酒如油:形容祭品丰富。
翻译
怀念在海县的游历,不因千山阻隔而忘却。虽然回归世俗生活,此刻又期待彩虹般的希望。
谁能料到,在阳光正盛时,忽然乌云升起。
六幕间的风雨一扫而过,病弱之躯仿佛得到洗涤。
西山传来隆隆雷声,傍晚的湿气还带着雨意。
很想在云岩歇息,静静聆听天空崩裂的气势。
灵湫的洞穴是龙的宫殿,龙伯是否愿意稍作停留。
我和老翁心意相通,都忧虑着百姓的疾苦。
但愿龙能吐出甘霖,闪电归于无形,我则袖手旁观。
以免让山城的民众,议论我膜拜土偶的行为。
千里之地饱食玉粒,丰收的谷穗周济贫困的人们。
丰盛的祭品和美酒如油,每年都要敬奉给龙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的《答余司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余司理的深深怀念,尽管相隔千里,但情感并未因山水阻隔而减少。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赫曦(太阳)中的油云升起,象征着希望和变化,暗示了对友人积极入世、关心民生的期待。诗人希望余司理能如龙吐露甘霖,解救百姓疾苦,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祭祀。他还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希望粮食能够普济贫困,酒水充足,以示对龙神的虔诚敬奉。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深意,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倡导仁政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