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兹仰积善,灵华庶可逢
出处:《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
隋末唐初 · 慧净
鹫岭光前选,祇园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灵华庶可逢。
哲人崇踵武,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灵华庶可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鹫岭:指灵鹫山,佛教圣地,常用来象征佛的讲法之地。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经说法的地方,代表佛教圣地。
哲人:智慧卓越的人,这里指修行佛法的高僧大德。
踵武:追随前人的脚步,比喻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事业。
高座:寺庙中讲经说法的高台。
麈尾:一种用鹿尾做的拂尘,古代名士清谈时常持之,这里象征讲法。
雅梵:指庄严的佛寺。
风度:这里指佛法或讲经的影响力。
疏钟:远处传来的稀疏钟声,营造宁静氛围。
静言:平和的话语。
澄义海:澄清佛法深奥的海洋,比喻深入理解佛法。
发论:发表言论,进行辩论。
词锋:言辞锐利,辩论中的机敏表现。
心虚:心灵空明无我,易于接受佛法。
迹广:行为广泛,影响深远。
席难重:难以重复的座位,比喻难以超越的地位或成就。
和风:温暖柔和的风,象征和谐的气氛。
淑气:美好的气息,指道德风气的纯正。
丽日:明媚的阳光,象征光明和希望。
时雍:时代和谐,指社会安宁。
掞雅什:掞,铺陈;雅什,优美的诗文,指才子创作的佳作。
滥朋从:滥,不配;朋从,朋友之间,这里自谦说自己不配与这些朋友为伍。
灵华:神圣的花朵,比喻佛法的精髓或修行的最高境界。
庶可逢:或许可以遇到,表达了对达到修行高境的期望。
翻译
在鹫岭光辉之前被选拔,昔日恭谨地在祇园中表现。智者们尊崇着前人的足迹,汇聚群龙弘扬佛法之道。
高高的法座置于莲花叶上,麈尾轻摇如霜松般挺立。
尘埃飞舞在庄严的佛寺,清风徐来带动稀疏的钟声。
沉静的话语澄清了佛法之海,发表的言论直指辩论的锋芒。
心灵空明易于与道相合,广泛的行为使席位难以重复。
和煦的风带起温柔的气息,灿烂的阳光开启了时代的和谐。
才华横溢的人展示着优雅的诗文,自省却觉得自己混杂在朋友中。
因此仰望积累的善行,希望可以遇见神圣的花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慧净的作品,描绘了佛教法会的盛况和高僧的修养。诗中“鹫岭光前选”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寺院的位置,而“祇园表昔恭”则显示了对往昔时期的尊敬。接下来的“哲人崇踵武,弘道会群龙”表明高僧不仅崇尚武士之勇,而且能弘扬佛法,吸引众多修行者。
“高座登莲叶,麈尾振霜松”生动地描绘了高僧在莲花座上讲经,同时用鹿尾扫拂着蒙满露水的松枝,形象地展示了他们的清净与威仪。下句“尘飞扬雅梵,风度引疏钟”则表现了法会中庄严肃穆的气氛,雅梵可能指的是梵音,即佛教中的赞颂声,而疏钟则是佛寺中常见的清脆之声。
“静言澄义海,发论上词锋”显示了高僧在讲解佛法时的深邃与犀利,他们的话语如同澄清的大海,能够使人豁然开朗。接下来的“心虚道易合,迹广席难重”则表达了修行者之间心灵相通、道德相合的境界,同时也反映出高僧的足迹遍布,却又不留世俗的尘埃。
“和风动淑气,丽日启时雍”描绘了一种温暖而美好的自然景象与时光,给人以平和舒适之感。最后,“高才掞雅什,顾己滥朋从。因兹仰积善,灵华庶可逢”则赞扬了法师的高深智慧和修养,以及他们对佛道的追求与崇敬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佛教活动及修行者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禅意与佛理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为的高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