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堂堂房公暨李韩,文章事业两不刊全文

堂堂房公暨李韩,文章事业两不刊

出处:《题周袁州尊德堂
宋 · 赵蕃
视其所以知贤否,论世亦云当尚友。
宜春郡圃作新堂,名不他求斯有取。
堂堂房公暨李韩,文章事业两不刊
俱曾屈绾此州绶,年祀虽远犹班班。
淳熙中兴公出守,渺然独继三公后。
政成乃复作新堂,亦使此州传不朽。
江山虽胜何足称,风月之游不在民。
未如考德接以道,视古所作书诸绅。
龙舒使君适来止,吐词为记甚瑰玮。
徐州忆昔黄楼成,少公赋屹班扬垒。
记终慷慨思盖公,平津东阁方穹窿。
分符与政两如此,天下寒士何忧穷。
我思作诗颂公政,万民有口人其听。
矢为此章载厥德,后之视今今视昔。

拼音版原文

shìsuǒzhīxiánfǒulùnshìyúndāngshàngyǒu

chūnjùnzuòxīntángmíngqiúyǒu

tángtángfánggōnghánwénzhāngshìliǎngkān

céngwǎnzhōushòuniánsuīyuǎnyóubānbān

chúnzhōngxīnggōngchūshǒumiǎoránsāngōngtáng

zhèngchéngnǎizuòxīntáng使shǐzhōuchuánxiǔ

jiāngshānsuīshèngchēngfēngyuèzhīyóuzàimín

wèikǎojiēdàoshìsuǒzuòshūzhūshēn

lóngshū使shǐjūnshìláizhǐwèishènguīwěi

zhōuhuánglóuchéngshǎogōngbānyánglěi

zhōngkāngkǎigàigōngpíngjīndōngfāngqióng窿lóng

fēnzhèngliǎngtiānxiàhánshìyōuqióng

zuòshīsònggōngzhèngwànmínyǒukǒuréntīng

shǐwèizhāngzǎijuéhòuzhīshìjīnjīnshì

注释

视:观察。
其:代词,指代前文的贤者。
所以:行为。
知:了解。
贤否:是否贤明。
论:评价。
世:时代。
尚友:结交好友。
宜春郡圃:宜春郡的园林。
新堂:新建的厅堂。
房公:房姓官员。
李韩:李姓和韩姓官员。
两不刊:无比卓越。
屈绾:佩戴官印。
州绶:州的官印。
班班:清晰可见。
淳熙:宋朝年号。
中兴:国家复兴。
守:地方长官。
政成:政绩斐然。
传不朽:流传千古。
江山:自然景色。
风月:风花雪月。
民:百姓。
考德:考察品德。
接以道:通过道义相接。
诸绅:古代的士大夫。
龙舒使君:龙舒郡的官员。
吐词:言辞。
瑰玮:雄奇瑰丽。
徐州:地名。
黄楼:古代建筑。
屹班扬垒:杰出的文采。
盖公:历史上的某位官员。
平津东阁:历史建筑。
分符:分发符节。
与政:管理政务。
天下寒士:天下的贫寒读书人。
忧穷:担忧困穷。
我思:我想。
颂公政:歌颂您的政绩。
万民:所有民众。
其听:倾听。
载厥德:记载美德。
厥德:他们的美德。
后之视今:后人看待现在。
今视昔:现在看待过去。

翻译

观察他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贤明,评价时代也认为应当结交好友。
在宜春郡的园林新建了一座厅堂,名字并无他求,只因它有独特的价值。
堂堂的房公和李韩,他们的文章和事业都无比卓越,永不磨灭。
他们都曾佩戴过这个州的官印,虽然时间久远,但事迹依然清晰可见。
淳熙年间,公卿担任地方长官,独自继承了三位先贤的遗志。
政绩斐然后又新建厅堂,让这个州的历史得以永垂不朽。
江山之美虽好,但不足以自夸,真正的美在于风月之游能惠及百姓。
不如考察他们的品德,通过道义相接,如同古人一般。
龙舒使君恰好来访,他的言辞记录下这一切,非常雄奇瑰丽。
想起徐州昔日黄楼建成,少公的文采如同班固和扬雄一样杰出。
记述结束时充满感慨,怀念盖公,如同平津东阁的宏伟。
无论是分发符节还是管理政务,他们都做得如此出色,让天下寒士不必担忧困穷。
我想写诗歌颂您的政绩,让万民倾听。
我誓将这些美德铭记于诗,让后人看今日,如今日看往昔。

鉴赏

这首宋诗《题周袁州尊德堂》是赵蕃所作,通过对周袁州新建尊德堂的描绘,赞扬了其高尚的品德和政绩。诗人首先指出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判断其贤能,而周袁州选择在此地建堂,表明了他的追求。堂名"尊德",暗示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接着,诗人提及堂主房公、李韩两位贤者,他们的文章和事业都堪称典范,他们都曾担任过此地官员,虽时间久远,但事迹依然清晰可见。诗人提到淳熙年间,周袁州继任时,致力于地方治理,政绩卓著,因此又新建堂宇,使之成为不朽的象征。

诗人强调,尽管江山美景重要,但真正的政绩在于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而非单纯的游玩。周袁州不仅关注民生,还通过道德教化连接百姓,这比单纯的风景游历更为深远。龙舒使君来访并留下赞誉的文字,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对周袁州的敬仰,并希望他的美德能被后人铭记。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要作诗歌颂周袁州的政绩,让民众都能听到,以此诗记录他的美德,让后人能从现在看到过去,从而传承美德。整首诗赞美了周袁州的道德风范和行政才能,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地方官吏的期待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