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物衡无高下手,别形鉴有是非心
出处:《和心字韵送林尉公琰校文》
宋 · 李昴英
鹄袍忙立老槐阴,争望文星早照临。
称物衡无高下手,别形鉴有是非心。
品题岂逐朱衣转,沙汰何妨苦海沉。
将见贤书协舆论,真才到此遇知音。
称物衡无高下手,别形鉴有是非心。
品题岂逐朱衣转,沙汰何妨苦海沉。
将见贤书协舆论,真才到此遇知音。
注释
鹄袍:指官员的官服。忙立:匆忙站立。
文星:象征文才或好运之星。
称物衡:衡量事物。
是非心:辨别是非的心。
朱衣:古代官员的红色官服,代指权贵。
沙汰:淘汰筛选。
苦海:比喻艰难困苦的境地。
舆论:公众的意见和评价。
知音: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翻译
穿着鹭鸶羽毛制成的官袍,在老槐树荫下匆忙站立,期待着文曲星早早降临。衡量事物公正无私,不论高低,鉴别事物用心分明,有是非判断。
评价人才不随权贵转移,淘汰机制虽艰难,也不怕沉入苦海。
优秀的人才将会得到公众的认可,真正的才子在这里能找到知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古槐树下忙碌地准备着文书,急切地等待着星光的照耀。诗人通过“称物衡无高下手”与“别形鉴有是非心”两句,展示了一种公正、无私的品评态度,表明在评价人物或事物时不受个人偏见影响。此外,“品题岂逐朱衣转”和“沙汰何妨苦海沉”则传达了作者对于才华与名利之间关系的思考,不认为才能随着世俗的荣辱而变化,且愿意在深邃如海的困境中寻觅真才。
最后两句“将见贤书协舆论,真才到此遇知音”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学问、发现真才的期待和喜悦。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个人的学术态度,更透露出对真正才华的尊重和寻求,以及在知识领域内的心灵交流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