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苦怨天梦梦,天眷原不私文字
出处:《蜀石经残本歌》
清末民国初 · 沙元炳
嬴秦焚经传二世,孟蜀尊经传二世。
腐儒苦怨天梦梦,天眷原不私文字。
我观广政经,成一百十二。
?翠墨未完,蜀社置毋家,百万黄金钱。
但为新朝儒学地,先石后木劳手民,到今石木无一存。
盲左诗礼出炱朽,捃拾旧数赵黄陈。
庐江刘翁欧赵选,收揽《周官》及三传。
艺风师是今柳东,钩考异同泐成卷。
我徒见跋未见经,骨不可揣从声听。
经兴经废等亡国,樊榭诗在吾听荧。
年衰才退奈此石经何,西望蜀碧年年多。
腐儒苦怨天梦梦,天眷原不私文字。
我观广政经,成一百十二。
?翠墨未完,蜀社置毋家,百万黄金钱。
但为新朝儒学地,先石后木劳手民,到今石木无一存。
盲左诗礼出炱朽,捃拾旧数赵黄陈。
庐江刘翁欧赵选,收揽《周官》及三传。
艺风师是今柳东,钩考异同泐成卷。
我徒见跋未见经,骨不可揣从声听。
经兴经废等亡国,樊榭诗在吾听荧。
年衰才退奈此石经何,西望蜀碧年年多。
鉴赏
这首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蜀石经残本歌》由沙元炳所作,诗人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秦朝焚书坑儒与蜀地孟蜀王朝尊崇儒家经典的对比。他感慨于秦朝对书籍的破坏和蜀地对儒家经典的珍视,尤其是蜀石经的制作,耗费巨资且历时长久。
诗中提到的“广政经”、“百万黄金钱”反映了蜀地对学术的重视,然而这些珍贵的石经未能逃脱时间的摧残,最终“石木无一存”。诗人惋惜地指出,即使是儒家经典,也如同亡国之兆,而那些留存下来的残本,如“盲左诗礼出炱朽”,只能通过搜集整理来了解其概貌。
诗人还提及庐江刘翁等人对古籍的收集和研究,以及柳东这样的学者钩考异同的工作,但他们所见的只是跋语而非完整的经文。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才华不再,面对这些石经残本,只能感慨万分。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蜀地碧色江山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和文化消逝的深深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对古代学术遗产的敬仰与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