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全文

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出处:《永叔石月屏图
宋 · 苏舜钦
日月行上天,下照万物根。
向之生荣背则死,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昼夜不暂停。
胡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疏阴,有若图画成。
永叔得之不能晓,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分此二曜三处明。
或云蟾兔好溪山,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嫦娥孤坐初不觉。
玉杵夜无声,无物来捣药。
嫦娥惊推轮,下天自寻捉。
绕地掀江蹋山岳,二物惊奔不复见。
留此玉轮之迹在青壁,风雨不可剥。
此说亦诡异,予知未精确。
物有无情自相感,不间幽微与高邈。
老蚌向月月降胎,海犀望星星入角。
彤霞烁石变灵砂,白虹贯岩生美璞。
此乃西山石,久为月照著。
岁久光不灭,遂有团团月。
寒辉笼笼出轻雾,坐对不复嗟残缺。
虾蟆纵汝恶觜吻,可能食此清光没。
玉川子若在,见必喜不彻。
此虽隐石中,时有灵光发。
土怪山鬼不敢近,照之僵仆肝脑裂。
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苏舜钦创作,名为《永叔石月屏图》,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石月中嵌有明月的奇异景象。诗中将日月比作天地间的生命之源,赋予它们以生命,生动展现了它们的运行规律。接着,诗人以虢山石上的月痕为引,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月与石之间关系的猜想与思考。

诗人运用了“桂树”、“永叔”、“胡为”、“浮波穴石”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他提出了月是否真的存在于石中,或是月兔逃遁至石中的假设,以及月光如何穿透石壁,影响周围环境的种种想象。通过这些想象,诗人探讨了自然现象背后可能蕴含的哲学意义,以及月光对于自然界的影响。

诗中还提到了“嫦娥”这一神话人物,她被描述为月光的守护者,与玉杵、玉轮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神话色彩。诗人通过嫦娥的故事,表达了对月光永恒不变的赞美,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最后,诗人以“老蚌”、“海犀”、“彤霞”、“白虹”等自然现象为例,强调了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感应,无论是在深邃的海底还是在高远的天空,这种感应都是存在的。同时,诗人也借由“玉川子”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神秘力量的向往与好奇。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诗人成功地将自然之美与哲学之思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美丽又富有哲理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