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
出处:《白公祠》
宋 · 张耒
斯人不可见,千古怀清风。
犹想鸾凤姿,翛然山水中。
空祠遗像俨,过者为肃恭。
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
公昔得所遇,慨然屡输忠。
一伤巧舌刀,泯默类瘖聋。
出处竟无祸,卷舒讵知踪。
被获空叹麟,不制方为龙。
犹想鸾凤姿,翛然山水中。
空祠遗像俨,过者为肃恭。
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
公昔得所遇,慨然屡输忠。
一伤巧舌刀,泯默类瘖聋。
出处竟无祸,卷舒讵知踪。
被获空叹麟,不制方为龙。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斯人:此人。千古:千百年。
鸾凤姿:比喻高尚的品格。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肃恭:恭敬。
泯灭:消失、不留痕迹。
慨然:感慨、毅然决然。
巧舌刀:形容能言善辩但可能带来伤害的言辞。
瘖聋:聋哑,比喻沉默不语。
被获:被捕获。
麟:麒麟,象征吉祥。
龙:龙,象征权力和自由。
翻译
这位人物已无法相见,但千百年来人们仍怀念他的清风之德。人们仍然想象着他如鸾凤般的风采,在山水之间自由自在。
空荡的祠堂里留有他的庄严画像,路过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他与同时代的富人相比,消失得如此彻底,无人知晓其结局。
他曾有幸遇到良机,多次表达忠诚,却因言辞受挫。
他因言辞犀利而受伤害,沉默如同聋哑之人。
他的进退始终没有带来灾祸,行踪难以追寻。
被捕时只能空自感叹如麒麟般被束缚,未能展翅成龙。
鉴赏
这首诗作于宋代,由张耒所作,名为《白公祠》。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古人清风亮节的怀念,以及对于富贵之人的批判态度。
"斯人不可见,千古怀清风。犹想鸾凤姿,翛然山水中。"
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古代高洁之士无法亲眼所见,但其清风亮节流传千古的怀念。同时,他还在幻想着那些如同神鸟般高贵和优雅的身影,仿佛它们就生活在自然的山水之间。
"空祠遗像俨,过者为肃恭。"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场景:空旷的祠堂中留有古人的遗像,路过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肃穆和恭敬之情。
"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公昔得所遇,慨然屡输忠。"
作者通过对比,指出了当时的富贵之人已经迷失了方向,不再知道什么是贫穷。而相反,古代的君子在得到应有的地位后,却更加慨然地表现出他们的忠诚。
"一伤巧舌刀,泯默类瘖聋。"
这里批评了那些以花言巧语来伤害他人的做法,把这种行为比作是会割伤人心的尖刀,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那些能沉默不语,如同耳聋一般的人的赞赏。
"出处竟无祸,卷舒讵知踪。被获空叹麟,不制方为龙。"
最后两句诗,作者感慨于身处世俗却难以免灾,自己的作为也无法为世人所理解。即便是有才能的人,也只能徒叹其不幸,没有办法去改变命运,就像是一条被捕捉的麟兽,不再有机会成为自由飞翔的龙。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君子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