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君年已老,孤棹向潇湘
出处:《送客往湘江》
唐 · 李端
识君年已老,孤棹向潇湘。
素发临高镜,清晨入远乡。
三山分夏口,五两映涔阳。
更逐巴东客,南行泪几行。
素发临高镜,清晨入远乡。
三山分夏口,五两映涔阳。
更逐巴东客,南行泪几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识君:认识你。年已老:年纪已大。
孤棹:孤独的船。
潇湘:湘江。
素发:白发。
高镜:高大的镜子。
清晨:早晨。
远乡:远方的家乡。
三山:指地名,可能指长江中的三座山。
夏口:古代地名,今湖北武汉附近。
五两:古代导航工具,用于指示方向。
涔阳:古代地名,今湖南岳阳附近。
逐:追随。
巴东客:来自巴东的旅客。
南行:向南行进。
泪几行:泪水几乎流成行。
翻译
认识你已经很晚,你的船独自驶向潇湘。白发在高高的镜子前映现,清晨你踏上遥远的旅途。
三座山峰划分为夏口,五两标志映照涔阳江。
你更要追随着巴东的旅客,南下时泪水几乎流淌成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之人孤独地踏上归乡之路的情景。开篇"识君年已老,孤棹向潇湘",表明了送别者的深情与不舍,老者一人前往潇湘之地,显得格外孤单。接着"素发临高镜,清晨入远乡",通过白发映照在高悬的镜子上,以及清晨启程远离家乡的情形,更凸显出老者的孤独与哀愁。
诗人随后写道"三山分夏口,五两映涔阳",这里的“三山”和“五两”可能是指特定的地理位置,将之与时间(夏日)和光线(映照在水面上的阳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寂寞的景象。
最后"更逐巴东客,南行泪几行"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老者的深切同情与不舍。巴东是指长江三峡中的一段,诗人追随着向南而行的客人,而自己的眼中却充满了离别的泪水。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境,展示了诗人对老者归乡孤独旅途的深切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慨。语言简洁而情感丰富,以景物描写映衬出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唐代文学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