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出处:《送僧归国清寺》
唐 · 杜荀鹤
吟送越僧归海涯,僧行浑不觉程赊。
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路沿山脚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
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程赊:路程遥远。潮痕:潮汐留下的痕迹。
松根:松树的根部。
撼锡:摇动锡杖。
度冈:翻过山冈。
参禅:佛教中的静思冥想。
无事:心境平静,无挂碍。
灌藕花:灌溉莲藕花。
翻译
为越地的僧人吟唱送别,他的行程遥远却浑然不觉疲惫。沿着山路,潮水的痕迹时隐时现,他倚着松根小憩,夕阳西下。
僧人摇动锡杖翻过山冈,猴子抱着树,鹭鸟在沙滩上提着瓶子取水。
等到参禅结束后,他明白世间无事,欣赏着泉水滋润着莲藕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越僧返回海涯的景象,诗人以轻松自然的笔触,表达了对僧人的送别之情和对禅学生活的向往。
“吟送越僧归海涯”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送别一位来自越地的僧人返回他的道场。这里的“吟送”不仅是送行,也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的“僧行浑不觉程赊”则展示了僧人的从容与淡定,行走在归途中却丝毫没有急促之感。这里的“浑”字用得好,形容僧人心如止水,不为外界所扰。
“路沿山脚潮痕出”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观,道路紧邻着山脚,而潮痕的出现,则是时间流逝和空间变迁的见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睡倚松根日色斜”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僧人在归途中不经意间靠坐在松树根部,夕阳西下,日光斜射,营造出一片宁静与和谐。这里的“睡倚”形容僧人的随性与放松。
“撼锡度冈猿抱树,挈瓶盛浪鹭翘沙”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力。山石、猿猴、瓶子、海浪、鹭鸟乃至沙滩,都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世界。
最后,“到参禅后知无事,看引秋泉灌藕花”则表达了对禅学生活的向往。僧人返回道场之后,参与禅修,领悟到了生命中的真理——万事皆空,世间纷扰尽可放下。而“看引秋泉灌藕花”一句,则是诗人心中的一种寄托与期盼,希望像那清澈的泉水滋润着藕花一样,内心得到净化和滋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送别越僧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禅学生活乃至生命真理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