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避言色,先觉如观火
出处:《寄公默先生》
宋 · 刘敞
昔贤避言色,先觉如观火。
作者有七人,清风缅遗我。
浮俗滋鈌鈌,羁人畏琐琐。
知言岂易值,卷迹恨莫果。
所愿学孔子,无可无不可。
寡过知未能,同声赖铭左。
作者有七人,清风缅遗我。
浮俗滋鈌鈌,羁人畏琐琐。
知言岂易值,卷迹恨莫果。
所愿学孔子,无可无不可。
寡过知未能,同声赖铭左。
鉴赏
这首诗《寄公默先生》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古代贤哲智慧的追思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首句“昔贤避言色,先觉如观火”,以古代贤哲的智慧比喻为洞察事物的明灯,形象地表达了古人通过言辞与行为展现的卓越见解和先见之明。接着,“作者有七人,清风缅遗我”一句,诗人将自己置于古代七位伟大作家的光辉之下,表达了对这些文学巨匠作品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在文学创作中受到的启发与影响。
“浮俗滋鈔鈔,羁人畏琐琐”描绘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与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挣扎与忧虑。“知言岂易值,卷迹恨莫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有价值言论的渴望,以及对于自身无法完全摆脱世俗束缚的遗憾。
最后,“所愿学孔子,无可无不可”表明了诗人希望像孔子一样,既不固执己见也不轻易妥协,保持一种中庸而灵活的态度。而“寡过知未能,同声赖铭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完善与道德修养的追求,同时也期待着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人生与道德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贤哲智慧的崇敬,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及在个人修养与道德追求上的不懈努力。